七 夕 節 的 起 源
古人認為,“七”是吉祥的數字、吉祥的符號。西晉周處《風土記》載:“魏時人或問董勛云:‘七月七日為良日,飲食不同于古,何也?’勛云:‘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彼^“黍熟”,就是豐收。七月七日是豐收的日子,當然也是吉祥的日子,是吉祥的符號。
由于古人的崇“七”心理,使得七月七日蘊含著吉祥喜慶的意味,所以這個日子就很容易和許多神話傳說結合在一起。
比如《漢武故事》記敘漢武帝和西王母相會五次,每次相會時間都在七月七日?!读邢蓚鳌酚浭龀帻堄犹瞻补?、仙人王子喬與家人在緱山頭相會、仙人王方平到吳蔡經家相會,也都是在七月七日。這樣,七月七日就演變成了一個吉祥喜慶的見面之日了。
在東漢以前,七夕節是七夕節,跟牛郎、織女的故事并無關聯。
牛郎、織女一開始指的是牛郎星、織女星。世界歷史上,普遍存在著對日月星辰的崇拜。比如,古希臘、古羅馬、古波斯、古埃及、古印度神話中,幾乎都有太陽神、月神和星神。我國西周以來,古人通過對天象的觀測,來預測氣候變化,進而指導農耕活動,以求獲得豐收。這就促使了我國原始天文歷法的產生,也促使了我國早期星相學的產生。
到了今天,這兩顆星星照樣還在夏夜的天空中閃爍,只不過在現代天文學中,牛郎星叫天鷹座α星,屬于天鷹星座,織女星叫天琴座α星,屬于天琴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