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劃定九州,開創夏朝,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石。大禹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更是連接古今、貫通南北的文化紐帶。今年3月,蚌埠日報社探尋禹跡采訪團奔赴河南,探尋大禹文化的深厚底蘊,感念大禹精神對當代社會的深遠影響。我們以這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尋根之旅,追溯歷史足跡,汲取英雄精神,串聯蚌埠與許昌、禹州的文化共鳴,探尋大禹精神的當代價值。
大禹一生熠熠生輝,足跡踏遍九州大地,到處都有他治水、“會諸侯”的傳說。
全國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來禹王廟祭拜大禹。
大禹治水:中華文明的共同記憶
大禹的事跡最早見于《尚書·禹貢》《史記·夏本紀》等典籍,其中記載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以堅韌不拔的意志治理洪水,最終“地平天成”,使百姓安居樂業。這一精神不僅被歷代王朝推崇,更成為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蚌埠,大禹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蚌埠境內的涂山是大禹娶涂山氏女、會諸侯之地。唐代《元和郡縣圖志》亦載:“涂山,在鐘離縣西九十五里,禹娶涂山氏女及會諸侯于此?!?/p>
在蚌埠市西郊禹會區馬城鎮禹會村,有一座禹會村遺址,又名禹墟,位于涂山南麓,被史學界認定為是當年“禹會諸侯”之地。禹會村的名字正是得名于大禹涂山之會,村名在《漢書》中就有過記載,一直延續至今。1980年前后,禹會村遺址在全國文物大普查中被首次發現,并確認遺址為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時期遺址。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隊對遺址進行實地勘探和鉆探工作。此外,禹會村考古發掘項目也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位于禹山的禹王廟前的大禹像。
簡稱為“豫”的河南,和大禹的關聯并不止是“豫”與“禹”的諧音這么簡單,行走在河南大地上,很多地方都流傳著大禹的傳說,甚至殘留著與大禹相關的遺跡。
在距離蚌埠四百多公里外的河南禹州,大禹文化同樣源遠流長。禹州古稱“陽翟”,相傳為大禹的封地?!端涀ⅰ酚涊d:“潁水經陽翟縣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庇碇葜两癖A粲杏硗蹑i蛟井、古鈞臺等遺跡,當地民眾世代傳頌大禹治水的故事。
許昌雖不以大禹命名,但其所在的潁河流域同樣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區域?!队碡暋份d:“導潁水,東流為濟?!痹S昌境內的潁河,正是大禹疏導洪水的關鍵水系之一。
春訪古鈞臺:觸摸夏王朝的歷史印記
三月的潁河兩岸,新柳如煙,麥浪初青。采訪團循著《竹書紀年》“夏啟元年,帝即位于鈞臺”的記載,來到這片被歷史反復摩挲的土地。
“得名始于夏,懷古幾登臺。”禹州市區西北部的古鈞臺,是這座城市作為“夏代第一都”的象征。
古鈞臺。
古鈞臺臨街而立,卻被攔在禹州市第一高級中學院內,站在墻外,只能看到上面的亭閣。
我們與門衛協調過手續,經過校內一個側門,又穿過臺下的拱洞,才來到了古鈞臺的面前。
古鈞臺臺基呈長方形,實為禹王廟的正門。上建亭閣式大殿一座,雙重檐建筑,周圍有24根明柱支撐,上覆赭黃琉璃瓦。四周欄桿上鑲嵌有20塊石板,上邊刻有20幅大禹治水的故事。
臺基正上方,書寫著“古鈞臺”三字。門洞兩側,鑲嵌著一副對聯:“得名始于夏,懷古幾登臺?!?/p>
“鈞臺之饗,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庇碇菔兄幕瘜W者教風林向我們講述了古鈞臺的由來。古鈞臺的命名來源于夏朝大禹登上此高臺筮天問命,以求治理水害。此后,夏代的所有諸王分別踐位、施政、商議國事都在這里進行。
鈞臺之饗,就是啟以“共主”的身份召集各方盟主來到鈞臺會盟,接受他們的貢獻之禮,舉行盛大的獻祭神靈的活動。鈞臺之饗,確立了夏啟的“共主”身份,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局面,成為中國國家制度的起源。
紅日初升,為古鈞臺披上金紗時,院墻外的路邊,幾位老人正修剪著桔子樹。問及古鈞臺往事,一位老人脫口唱起世代相傳的民謠:“啟王坐鈞臺,四方諸侯來,青銅鼎里煮江山……”這質樸的鄉音,與《呂氏春秋》“夏啟乃饗諸侯于鈞臺”的記載奇妙地重合,讓人頓悟,原來四千年的歷史從未走遠,它就活在春耕的犁痕里,飄在祭祖的香火中,更鐫刻在這片土地共同的文化基因里。
站在鈞臺遺址上遠眺,采訪團成員不禁想起蚌埠禹會村祭祀臺遺址。兩地雖相隔數百里,卻共同勾勒出大禹到夏啟的歷史軌跡。
恰逢一群少年在校園里誦讀,青春的聲浪驚起臺畔林間的宿鳥,也勾回了當年大宴諸侯時鐘鳴鼎食的場景。這座看似沉默的古鈞臺,實則是貫通古今的時空樞紐——它連綴著蚌埠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盟誓、開封禹王臺“以勤民為寶”的訓誡,更昭示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奧秘。
探秘“天書”:大禹文化的民間堅守
三月的禹山,草木初萌,山間薄霧繚繞。采訪團沿著青石臺階拾級而上,來到方崗鎮禹山上的禹王廟。廟門開闊,古柏蒼勁,歲月的痕跡在這里格外清晰。
據說,禹山是因為大禹治水曾經駐扎于此而得名,這里有很多關于大禹治水的遺跡和傳奇故事。
禹山上的禹王廟前。
“禹王廟始建于夏朝,原為禹祠,后因百姓尊崇升格為廟宇,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教風林介紹,從遠古及今,大禹在禹州具有保護神的地位,更讓這座廟宇承載著家國情懷與民族信仰。
進入廟內赫然矗立著一通石碑,就是聞名全國的“禹王碑”。因碑文最早發現于南岳衡山岣嶁峰之上,故稱“岣嶁碑”。碑文共77個字,傳說為當年大禹親筆書寫,由此后人又稱它為“禹碑”“禹王碑”“禹王功德碑”。其碑文形如蝌蚪,難以辨認,被稱為“中國八大天書”之一。
山風拂過,碑前的香爐青煙裊裊。幾位當地老人正趕來祭拜?!拔覀儚男÷犂先酥v,摸一摸禹王碑能沾上大禹的福氣?!币幻哐先擞么植诘氖謸徇^碑身,“這些年,來研究碑文的人越來越多,但誰也說不清上面寫的啥?!?/p>
記者注意到,碑旁立著一塊新制的解說牌,上面是當代學者摹寫的碑文和部分譯文?!搬笉獗辈糠肿址c甲骨文中的“水”“治”等字相似,但整體內容仍是個謎。
拾級而上來到禹王廟,這里香火氤氳,前來祭拜的人絡繹不絕。
85歲的方桂蘭老人正站在殿中,向前來祭拜的人介紹大禹的功績。自1991年起,她和丈夫帶領村民一磚一瓦建起這座廟宇,如今老伴已逝,只剩她獨守殿中,負責打理這座廟宇。
“那時候村里人你出十塊,我出二十,湊錢買建材?!崩先丝粗鴫ι仙势G麗的壁畫陷入回憶?!拔液屠项^子開荒種地,賣糧攢錢,前后蓋了八年?!彼钢顑裙┓畹挠硗跸裾f:“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我們蓋廟吃點苦算啥?!?/p>
禹王廟內的管理者方桂蘭。
在她簡陋的居室里,擺放著泛黃的《大禹治水》《夏商周史話》等書籍。“不識字就學,現在能給游客講大禹劃九州、定九鼎的故事。”老人翻開一本手抄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大禹的功績。
這座民間自發的廟宇,已成為大禹文化活態傳承的見證。老人說,每天下午游客散去,她總愛坐在廟前石階上,望著山下的村莊——那里,大禹的故事仍在代代相傳。
春日正午,陽光直射在禹王廟的青瓦上,投下清晰的影子。這座凝聚著民間信仰的殿宇與皖北的涂山禹王宮緊密聯系在一起,如今,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的禹王誕辰日,兩地都會舉行祭祀活動,這種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鳴已持續數百年。
站在禹王廟前遠眺,仿佛能看到一條無形的文化紐帶,從豫中的潁河岸邊延伸至皖北的淮河之濱,串聯起中華民族共同的治水記憶。
禹風今韻:從治水豐碑到城市名片的千年傳承
大禹文化的核心是“公而忘私、艱苦奮斗、科學治水、以民為本”的精神,這一精神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深遠意義。
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的理念,對今天的河流治理仍有借鑒意義。
2021年,蚌埠市將“靚淮河”工程作為工作主線,大力推進淮河蚌埠主城區段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圍繞“一川清、兩灘靚、三脈通、十景紅”的總體布局,采取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河灘地生態治理、交通體育設施建設等舉措,著力打造城市中心公園。
依托“靚淮河”26公里的歷史文化軸線,蚌埠市將當地的大禹文化、雙墩文化、鐵路文化、碼頭文化等,通過雕塑、主題公園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入沿線景點,沿著淮河岸線布局,聚力打造一批具有淮河文化特色、體現城市記憶的新地標,推動“網紅”變“長紅”。
近年來,禹州市不斷加大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以潁河水利風景區為依托、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體系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為總體目標,先后投資2億多元打造繞城20公里的潁河湖,治理兩岸河堤40公里,建成了市區段4個集健身、游園、休閑為一體的大型游園,被譽為自大禹以來禹州市最漂亮的潁河景觀工程。健康良性的水生態系統為營造城市景觀、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空間、提升城市品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禹文化已成為蚌埠、禹州等城市的重要文化名片。今年4月25日,2025年蚌埠市首屆大禹文化節開幕,將通過學術研討、民俗展演等形式推廣大禹文化。禹州則依托鈞瓷文化與大禹文化的雙重優勢,推出“鈞瓷+大禹”主題旅游線路,通過文化IP的聯動,吸引更多游客了解禹州的歷史底蘊。
大禹文化的發展史,也是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大禹文化是活態的,具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文化復興和國家繁榮昌盛的凝聚力。
在4月25日蚌埠大禹文化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回望這場文化尋根之旅,更加堅信,大禹文化不僅是過去的輝煌,更是未來的指引。大禹文化與時俱進的精神內核,始終激勵著我們以團結、創新、奉獻的態度面對新時代的挑戰。
守護這份文化遺產,前途任重道遠,璀璨光明?。惉?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