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報融媒體記者 周芳林 文/圖
十多年前,背上專業相機,蚌埠鳥類保護志愿者郭建和、吳希琳、老馬等,開始了蚌埠“行者”的記錄生涯。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荊山湖濕地、龍子湖、沱湖……一只只珍稀鳥兒、一個個城市“生態表情”被瞬間定格。
鳥類保護志愿者們在觀鳥、拍攝鳥類活動。
10月10日5時許,蚌埠荊山湖水色澄碧、水草豐茂,偽裝后的蚌埠“鳥叔”們匍匐在草叢里,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老馬輕聲說,秋冬季節,這里就是“鳥兒的天堂”,說是“天鵝湖”“白鷺灣”一點也不為過。
為了蹲守到珍稀鳥兒,“鳥叔”們耗時一個月甚至幾年,是常有的事。多年“追鳥”,老郭不僅了解多種鳥的習性,還能分辨出十幾種鳥類的叫聲。
“噓,鳥來了!是白鷺!”臨近10點,幾個小時的蹲守,老郭和他的伙伴們,終于等來了一群遷徙的候鳥,有白琵鷺、中白鷺。微風輕拂,暖陽朗照下,碧水微瀾蕩漾滿眼都是美麗的白鷺,靜靜徜徉其間構成一幅寧靜而美好的畫卷。他說,蹲守了半個月,這是他們今年拍到的首批遷徙鳥類。
近年來,蚌埠市不斷加大濕地、水域投入和治理力度,生態環境逐漸改善,荊山湖、三汊河等地已形成水碧、草豐的濕地景觀,適宜的生態環境和氣候,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鳥類來蚌埠越冬。
“這些年,在蚌埠拍到的鳥有180多種,尤其是近幾年,新的鳥類品種明顯增多?!?9歲的郭建和,將拍攝到的鳥類圖片分門別類,做了一個表格,記者數了一數,整整有二十多頁,“鳥中熊貓”震旦鴉雀、綬帶鳥、東方白鸛等,都有珍貴的圖片資料。
“鳥叔”趙陽,熱愛觀鳥和拍鳥。通過鏡頭,他記錄珍稀鳥類越來越多,也見證了蚌埠生態環境的持續變好。他說,隨著保護環境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家更加意識到,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鳥兒愛上蚌埠,說明我們身邊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p>
脫下叢林偽裝帽,“鳥叔”們走出觀鳥區,坐在草叢上緩緩喝了幾口水,大家打開了話匣子,身影與大自然相融。
“我發現,一只須浮鷗幼鳥蹲在水中竹竿上張大嘴巴,嗷嗷待哺,過了片刻,一只須浮鷗捕魚歸來,它在接近幼鳥時,突然揚長而去。”蚌埠鳥類保護志愿者李思說,美麗而一度罕見的鳥兒,如今在蚌埠成了常見鳥。越來越多的鳥兒,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蚌埠河湖保護的成效。
“人們愛鳥、護鳥的意識增強了!”蚌埠愛鳥人士沈敏感慨地說,在淮畔的一個小村莊里,有一對綬帶鳥,連續兩年都在村里的同一棵樹上筑巢,并繁育出了幼鳥,而且幼鳥都養育成功。
候鳥遷徙途經淮河流域的蚌埠市。 郭建和 攝
“前兩年,淮上區南淝村來了兩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天鵝,村里的鄉親們自發承擔了保護它們的責任。小孩子頑皮,村民擔心孩子們干擾大天鵝,便輪流守候在大天鵝活動區域。”郭建和告訴記者。
“鳥叔”們是一群以觀察記錄鳥類活動、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志愿者。他們在蚌埠發現和記錄了極為珍稀的震旦鴉雀、東方白鸛、白鶴、針尾鴨等,為生態環保事業研究提供了蚌埠地區鳥類生存狀態樣本。
一組來自安徽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濕地內有鳥類126種。近年來,瀕危鳥類震旦鴉雀,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紅隼、小鴉鵑、白尾鷂、灰背隼等,越老越多的鳥類在這里飛翔、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