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前,新中國誕生的喜悅和激動,在五河縣這片紅色熱土上激蕩飄揚。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五河大地上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鼓舞一代又一代五河人民開拓奮進、砥礪前行,成功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偉大勝利。
紅色是五河最鮮明的文化底色。位于該縣武橋鎮境內的彌陀寺,在抗日烽火燃遍祖國大地的日子里,成為培養革命人才的泗五靈鳳中學所在地,短短數年間先后為泗五靈鳳縣各級基層政權和淮北蘇皖地區培養了大批地方干部,對鞏固和發展淮北抗日根據地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43年春,上海的一批進步學生黃辛白、張冰柯、錢正英等來到根據地,經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介紹,到泗五靈鳳中學執教。他們到校后,不怕艱苦,不計待遇,以火一般的革命熱情投入到教學中,使這所學校辦得格外活潑、朝氣蓬勃。泗五靈鳳中學從1941年冬開始籌建到1946年停辦,共培養了近千名學生,他們畢業后,有的考入抗大四分校和淮北抗日根據地衛生學校繼續學習深造,大部分人分配到部隊和泗五靈鳳抗日根據地的黨政機關、群眾團體和文化教育衛生等單位,成為基層干部。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為根據地的建設和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
金秋時節,蚌埠日報“淮畔覓初心?尋訪蚌埠紅色文化印記系列報道”融媒體采訪團來到五河縣武橋鎮,深入挖掘地方革命文化資源,以充分發揮革命文化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重要作用,引導黨員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汲取紅色滋養,堅定理想信念,自覺成長為革命文化的堅定傳承者、紅色江山的忠誠守護者。(執筆:陳維祝)
烽火硝煙中的“泗五靈鳳”——紅色火種 生生不息
初秋的天井湖波光粼粼,盡收眼底。
依偎在美麗的天井湖畔,是一度享有盛譽,被人們稱為“革命的搖籃”的彌陀寺初級中學,在抗戰年代也稱泗五靈鳳縣立中學,是皖東北革命根據地在五河境內創辦的第一所中學,有著“抗大”式紅色革命學校的美譽。
循跡而至,記者走入彌陀寺初級中學,數十年的積淀,賦予校園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一景一物都具有催人奮進的力量,形成了該校獨有的校園文化。
這所學校于1941年冬開始籌建,曾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干部,革命的火種就此點燃,見證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輩艱苦奮斗的歷史歲月。
時光不語,卻見證一切。新時代、新征程,深刻著紅色基因的彌陀寺初級中學,傳承與創新并舉,榮耀與夢想同在,以昂揚姿態為地方發展注入紅色活力。
黑暗中升起的“啟明星”
天井湖畔,有一座孤立的小崗丘,雖不惹人注目,卻因長期不受大水漫淹而為人稱奇,當地民間有靈龜化身的傳說。也正因為如此,這孤崗早在明朝年間即被佛門弟子所選中,在崗上建起一座寺院,取名彌陀寺。
在抗日烽火燃遍祖國大地的日子里,彌陀寺成為培養革命人才的泗五靈鳳中學所在地。
多年后,記者走進彌陀寺初級中學校史館,一張張老照片、一段段富有年代氣息的文字映入眼簾,似乎走進了那段崢嶸歲月,勾勒出學校曾經的模樣。
時針回撥到1941年,全面抗戰進入第四個年頭,侵華日軍對淮北根據地實行軍事上掃蕩、經濟上封鎖、文化上奴役等多種政策,妄圖一舉消滅這一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爭取敵占區青年,培養革命干部和壯大抗日力量,中共淮北區委和行署決定在邊區興辦淮北、淮寶、泗南和泗五靈鳳4所中等學校。
1941年冬,泗五靈鳳中學開始籌建。到1942年初,報名的青年有100多人。2月底,學校借用澮南區境內的皇墩廟的房子作校舍正式開學。
當時,學校采用普通中學體制,編為中甲、中乙兩個班。隨著學校影響不斷擴大,不僅有周圍的小學畢業生前來報考,還有根據地的一些干部、戰士被派到泗五靈風中學學習。淮北地區宿縣、靈璧、泗縣、懷遠、蒙城以及河南、上海等敵占區的一些進步青年也來求學。而皇墩廟東鄰日偽軍占領的五河縣城,南近臨淮關、蚌埠,西鄰津浦鐵路的新馬橋、固鎮等日偽據點,三面臨敵,一面背靠澮河,經常面臨日偽軍“掃蕩”的威脅。經校委會研究,并請示縣政府批準,決定于1942年清明節,將學校遷至地處泗五靈鳳縣根據地的彌陀寺。這座坐落于蘇皖兩省交界天井湖北岸的古老寺院,以其清幽的環境,成為新校址的理想之選。從此,人們也把泗五靈鳳中學稱為“彌陀寺中學”。
至此,泗五靈風中學文化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一大批學有所長的知識分子從全國各地、四面八方匯集而來,其中就有來自上海的進步學生黃辛白、錢正英等人。他們懷揣崇高的革命理想,放棄安逸的都市生活,不怕艱苦,把學校當作戰斗的堡壘,以火一般的革命熱情投入到教學中。他們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讓人們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在“泗五靈鳳”燃起革命火種
在泗五靈鳳中學初創時期,正處于抗戰最艱苦的歲月,屈辱和苦難是它成長的土壤。
“當時的校舍是利用寺廟前后六間大殿和西廊坊三間瓦房,后又擴建了10余間草房。教室不夠,又先后借用了一些民房?!痹撔H谓汤蠋熤鞈延窠榻B。1943年初,由敵占區上海中共秘密組織介紹來淮北抗日根據地工作的張冰柯、黃辛白、錢正英等一批進步大學生來到學校。在淮北、淮寶、泗南和泗五靈鳳這四所學校中,泗五靈鳳中學聚集的進步青年最多,影響力最大,也是黨在五河縣境內創辦的第一所中學。
“貧困的淮北農村,腥風血雨的戰爭環境,給辦學帶來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痹趯W校任教的王積某回憶,“我們初到彌陀寺,廟只存了一個外殼。在當地人民的協助下,師生共同動手修建校舍,增加了一個教室。校部辦公室是小小的一間偏房,我和積岳受到特殊優待,在東廂有專用寢室兼辦公室,各有一張以舊木料為框腳,用繩子編織起來作墊的床(當地人叫涼床)?!?/p>
四十多年后,已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錢正英在文章中曾回憶道:“我們的任務是以辦學的方式爭取當地的知識青年,使他們不致外流到淮河以南的敵占區和津浦路西的國民黨區。由于那里的環境很動蕩,隨時可能遭敵人突襲,我脫下了軍裝,換成了當地農村婦女的打扮?!薄拔以诜中5牡谝徽n是如何搞飯吃,當時正值春荒,糧食柴草緊張,有時飯吃光了,學生仍圍著鍋叫沒吃飽,真難?。 薄?/p>
艱苦的條件從來都沒有動搖過老師們的辦學初衷、學生們的求學意念。為了克服困難,堅持辦學,學校響應邊區大生產運動號召,師生們通過開墾荒地、養豬養雞、自制粉筆等生產活動,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斑@些老師還自編教材,強化愛國主義和革命理論、革命傳統的教育。并根據抗戰的需要和當時的情況,開設了師范班、建設班、普通班、行政班、會計班、財稅班、婦紡班等。”朱懷玉說。
學校將傳授文化知識與進行革命教育相結合,除了開設語文、數學、物理、外語等課程外,還向學生進行抗日救亡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教育。并定期組織學生閱讀解放區出版的《拂曉報》《團結報》《反攻報》等報紙雜志,使學生及時了解抗日戰爭進展情況和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情況。毛澤東的《論持久戰》、魯迅的《狂人日記》、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等成為學生們日不離手的教材,革命熱情更加高漲。
由于學校師資水平較高,不斷傳播先進思想,學校吸引了大批青年入學,最多時學生達三四百人。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泗五靈鳳中學辦學模式和延安抗大幾乎一模一樣,成為一座革命的大熔爐。
紅色的種子在這里播撒,革命的火種在這里點燃。
1946年,學校師生北撤,泗五靈鳳中學就此停辦。5年的辦學時間,培養了近千名學生,為革命輸送了大批干部。他們中有的考入抗大四分校和淮北抗日根據地衛生學校繼續學習深造,有的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擔負著領導工作,為根據地的建設、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了青春和熱血。
砥礪前行中的“紅色搖籃”
在歷史的血雨腥風中,泗五靈鳳中學的前進之路也幾經波折。七十多年后,曾經的泗五靈鳳中學更名為五河縣彌陀寺初級中學。
走在初秋的校園,菁菁校園,美景如畫。作為一所誕生于烽火歲月里的學校,骨子里便深深印刻著紅色基因。
“2008年,錢正英前輩回到學校和大家暢談,并手書信件勉勵全體教師不忘先輩革命遺志,發揚革命傳統,不斷開拓創新,為國家培育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當年的老教師永遠和大家心連心?!痹谛J佛^的一處展示臺中,彌陀寺初級中學校長文世兵指著一封信說道。
彌陀寺初級中學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催人奮進的革命傳統,如何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這所昔日的“抗大”,既有說到做到、實現目標的能力,也有想象未來的藍圖。
學校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構建了一套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教育體系。校史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記錄著學校的發展歷程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通過實物展示、圖片解說和視頻播放等形式,使學生濡染紅色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通過廣播、黑板報等多種渠道傳播紅色文化;開設紅色校本課程,編寫校本教材《紅色印跡》,主要講述是彌陀寺初級中學在抗戰時期的紅色故事;開展紅色黨史進課堂、紅歌傳唱、紅歌會、評選“我向國旗敬禮標兵”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紅色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奏響紅色傳承的時代強音。
“未來,學校堅持紅色德育特色不動搖,將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更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深化素質教育改革,推進特色教育發展?!蔽氖辣硎?。
戰火紛飛的年代,這里是培養和輸送革命力量的紅色搖籃,如今的彌陀寺初級中學,先后榮膺“安徽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全省關工委家庭教育工作先進集體”“蚌埠市第六屆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稱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彌陀寺初級中學正以奮發、昂揚的姿態書寫著新的時代榮光。
記者手記:薪火相傳 弦歌不輟
初次聽到彌陀寺初級中學時,便對這個校名感到好奇,鮮少有將寺廟作為學校的名稱。
帶著好奇,踏上了探尋之路。
一道光,劃破蒼穹;一座廟,輝映歷史;一種精神,傳承至今??缭綍r空的“彌陀寺”,承載了無數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
站在校史館,在一幅幅歷史圖片、一份份歷史資料中,與前輩“隔空對話”。在歷史長河中重溫泗五靈鳳中學的紅色歷史,仿佛看到了無數進步青年義無反顧地踏上革命征程去和狂風巨浪搏擊,看到他們行走在校園里為革命和信念高聲疾呼,用青春和熱血譜寫出一曲曲驚天動地的壯麗凱歌。
如今,金戈鐵馬聲遠去,戰斗的烽火早已散去,校園里是瑯瑯讀書聲,青春奮發的身影。
烽火弦歌,生生不息。在前進的路上,新時代的青年學子讓信仰的旗幟永遠飄揚,為國勇擔當。(融媒體記者 何沛)
2024年10月12日《蚌埠日報》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