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到地方考察,多次瞻仰對我們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圣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留下了一串串“紅色足跡”。一串串“紅色足跡”,是對初心使命的一次次叩問和探尋。緊扣時代的主題和聲音,肩負著用新聞作品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蚌報融媒體組織開展淮畔覓初心?尋訪蚌埠紅色文化印記系列報道的第三站——固鎮縣湖溝鎮,記者一行冒著高溫酷暑來到這里,憑吊烈士忠魂,緬懷烈士功績,傳承紅色基因,挖掘英烈事跡。
湖溝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優美。鎮域既有“南城孜”“伯牙墓”“陽城”“霸王城”“火神閣”等遺址古跡,也有“誓死不當亡國奴的秀才抗日英雄”李文宗和堅貞不屈、英勇就義的革命烈士張漫萍等紅色教育基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張漫萍、李文宗等革命先烈為了革命的勝利、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在固鎮這塊熱土上獻出了青春和生命。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里,他們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舍身取義,用他們寶貴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為我們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和發展環境。
在這里,記憶是紅色的,是我們的黨旗、軍旗和國旗的本色。在這里,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一件件珍貴的文物是無數革命先驅為革命事業不斷探索、不斷奉獻的革命精神的真實寫照。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朽。蚌報融媒體記者現將所見所聞、所記所攝的先輩們的英雄故事呈現給受眾,拍給大家看,講給年青一代聽,激勵人們堅定不移跟黨走,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奮斗。
執筆:陳維祝
蚌報融媒體記者 趙麗娜 陳維祝 文/圖
小雨淅淅瀝瀝,道路兩旁茂盛的樹葉在雨水滋潤下更顯青翠。車子在鄉村公路上穿行,三五分鐘就能發現一處歷史雕塑或文化小品,掩映在綠色之中,無聲地訴說著這片土地光陰的故事。
這個位于固鎮縣西北部,距離縣城最遠的鄉鎮名為湖溝?!昂杏袦希瑴现杏泻?。”元朝時,這里頻發洪澇,后延澮河興挖大量泄洪湖溝而得名。
這方熱土,不僅有南城孜遺址、伯牙墓遺址、霸王城遺址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還是一座蘊含深厚革命情感的紅色小鎮。新四軍進淮第一戰、淮海戰役王洲阻擊戰等都曾在此激烈交火,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更是涌現出張漫萍、李文宗等一批可歌可泣的革命英烈。
硝煙褪去,英雄精神“在烈火和熱血中永生”。紅色早已融入當地人的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成為一代代湖溝人的歷史使命。而今,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更是湖溝人奮力書寫的時代答卷。
張漫萍“革命是一定要勝利的!”
2020年7月1日,高8.1米的張漫萍雕塑落成湖溝鎮五里村。
占地6000平方米的廣場,張漫萍塑像、三組三面紅旗、張漫萍紀念館、張漫萍革命事跡長廊、張漫萍公園,讓五里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紅色美麗鄉村。
“雖為外地人,但他把自己奉獻給了蚌埠,最后捐軀湖溝。他是蚌埠地區革命事業中閃亮的一顆星,他的事跡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湖溝人?!闭把鰪埪妓芟瘢湘傸h委宣傳委員齊莉動情地說。
張漫萍,原名張復禮,河南滎陽人。青年時期,他如饑似渴地閱讀革命書籍,追求真理。摒棄陳腐的傳統觀念,毅然將自己的名字“復禮”改為“漫萍”,表達為了革命事業而志在四海為家、浪跡天涯的決心。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張漫萍義憤填膺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參加抗日示威游行時被捕。張漫萍在獄中革命態度非常堅決,盡管手銬、腳鐐加身,面對敵人“老虎凳”“蹲水牢”等非人折磨,他堅貞不屈;面對只要寫一份悔過書便可重獲自由,他昂首挺立,始終堅定地回答“我抗日無罪,無過可悔!”并毫不猶豫堅持無聲的絕食斗爭,歷時七天七夜,寧死不屈。
“共產黨人的境界令人敬仰,在獄中組織批準他由團轉黨?!笔形h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宣傳教育科科長張在兵說,正是無數革命者無比堅貞的信念,革命才有勝利的那一天。
1944年10月,中共蚌埠工作委員會成立,對外稱淮河辦事處,張漫萍任工委委員兼組織科長,后任工委副書記、書記。其間,按照黨的“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城市工作方針,領導蚌埠黨組織秘密開展艱苦卓絕的斗爭。多次派遣敵工干部打入徐州、蚌埠的敵偽軍中,做分化瓦解工作。
擁有革命色彩的留芳照相館在蚌埠家喻戶曉。在蚌期間,張漫萍就多次出入這里?!盎崔k”成立不久,張漫萍化名張友文只身進入蚌埠,與在留芳照相館以開票員身份為掩護的中共秘密黨員康善賢接上組織關系。1946年夏,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軍隊向淮北解放區大舉進攻,張漫萍率工委撤至洪澤湖。在險惡的環境下,他置個人生死于不顧,多次深入敵占區指導秘密黨組織堅持斗爭。
1947年7月張漫萍再次來到蚌埠,約見當地秘密黨組織負責人,向他們講述當時全國解放戰爭的形勢,鼓勵他們堅持斗爭的信心和勇氣,壯大黨的力量,迎接勝利的到來。在離開蚌埠返回的途中,途經懷遠陳集(今屬懷遠,當時屬湖溝區)西油坊莊時不幸被捕,次日轉押湖溝區署。張漫萍被綁在西街的一棵大樹上嚴刑拷打,但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昂首橫目怒斥。敵人因一無所獲而惱羞成怒,當天夜里將他活活勒死,裝進麻袋,扔進澮河。張漫萍犧牲時,年僅37歲。
“大丈夫馬革裹尸,好男兒忠貞國事?!背蔀閺埪技o念館講解員后,五里村村委會工作人員夏佰榮對英雄人物的解讀更加立體,“一遍一遍講解,仿佛自己親歷那段烽火歲月,熱血沸騰全身,無數次隨著張漫萍一起呼喊:共產黨是殺不完的!革命是一定要勝利的!”
李文宗“誓死不當亡國奴”
汽車行駛在進村的公路上,遠遠望見,駿馬之上軍人一身戎裝,意氣風發。眼前這尊金色的塑像正是年輕時期的李文宗,湖溝當地土生土長的革命者。張震將軍親筆題詞“繼承先烈未完成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奮斗”的燙金字在雕塑上熠熠生輝。
“秀才李文宗敢于反抗黑暗勢力,又常常為民伸張正義,深得鄉親們敬重,在地方威望很高。因此,國家一旦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李文宗站出來‘呼’,才有群眾的‘百應’,才能迅速組織起一支抗日武裝力量?!崩钗淖诩o念館設在李樓村委會旁,村支部書記李新民談起這位英雄,滔滔不絕。
七七事變爆發后,全國群情激憤,李文宗義憤填膺,毅然決定中止30多年的教學生涯,投身抗日救亡事業。
1938年夏,李文宗組織了一支五六十人的抗日游擊隊,被村民親切地稱為“秀才游擊隊”。作為固鎮地區首支抗日武裝,僅月余時間隊伍就擴展到200多人,有步槍約200支、機槍5挺。游擊隊活躍在宿縣、靈璧、懷遠三縣交界的廣大農村,打擊日軍,捉拿漢奸。
“日本人常來,我們也要常往,來而不往非禮也!”李文宗組織游擊小分隊,七襲任橋車站,兩打西寺坡車站,令日軍心驚膽戰,人心惶惶。1939年春,李文宗領導的這支抗日武裝并入我黨宿東六抗三支隊,參加多次對日作戰。后回到家鄉,又籌建了支五六十人的游擊隊,游擊隊隨后與淮上獨立團沈聯城部合編為宿東獨立團,沈聯城任團長,李文宗任參議。獨立團活躍在津浦鐵路兩側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斗爭。
新四軍四師由津浦路西的淮上抗日根據地轉移到路東淮北蘇皖邊區抗日根據地后,為把好這個“西大門”,組建宿東游擊支隊,游擊支隊在日偽軍據點中穿插,幾乎每天都面臨著戰斗,無日不聞敵人汽車聲,稍有不慎就會全軍覆沒。四師黨委考慮李文宗已年近花甲,急行軍、夜行軍不便,幾次動員他到根據地工作,都被他婉拒:“我只要一息尚存,就誓與日寇拼殺到底。我決心為光復神州山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謝絕關心,堅持與游擊支隊并肩戰斗。
為開辟和擴大宿東抗日游擊根據地,1941年11月,四師參謀長張震代表淮北蘇皖邊區黨委到宿東巡視后,在今固鎮縣仲興鄉小秦家主持召開宿東軍地聯席會議。李文宗等率警衛連連夜護送,翌日拂曉,突然遭到分乘13輛汽車的300多名日軍包圍。為掩護張震脫險,李文宗和戰友們以身體為盾牌,以一當十,與日軍正面短兵相接,戰斗中不幸身中數彈而壯烈犧牲,時年59歲。
1999年5月14日,85歲高齡的張震將軍來到蚌埠市革命歷史陳列館,當目光觸及展板上李文宗烈士照片時,他駐足端詳,思緒萬千。再次回憶那場最危險的經歷,李文宗等20多名烈士血灑抗日疆場他始終銘記在心。老將軍曾三次前往戰斗遺址祭奠英烈、捐款修建烈士墓,并于1986年題寫了“新四軍第四師宿東游擊支隊參議李文宗烈士之墓”,以表達深深的緬懷之情。
紅綠融合繪就鄉村美好畫卷
英雄已逝,精神永續。
如今的李樓鄉已然成為國防教育基地,李文宗紀念館、點將亭、將軍橋、十面紅旗廣場、軍人浮雕和軍史介紹?!懊康焦澣占倨诖罅康暮⒆雍透餍懈鳂I的人都會來此參觀?!崩钚旅窀嬖V記者,這一帶鄉村孩子參軍報效祖國的越來越多。他指著一面由安徽財經大學學生繪制的國防教育彩繪墻說,這里也是大學生的實踐基地,共同為鄉村建設出謀劃策。
相隔不遠處的五里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的紅色教育基地——6000平方米的張漫萍廣場,是湖溝鎮又一個著名的紅色文化地標。整個廣場凝重肅穆,又不失親和。“除了實地參觀,我們還有線上紀念館,英雄人物的事跡和整個廣場的布局都會盡收眼底?!焙湘偩C合文化服務中心主任丁會平指著紀念館門口的二維碼說。
中國共產黨在湖溝從成立到發展壯大的歷程,在瓦疃黨史紀念館里分九大篇章展示,徽派建筑風格,設計感與內容相得益彰。作為鄉鎮獨自建設的黨史館,在省內并不多見。
“以三處教育基地為引領,打造‘紅色小鎮+美麗鄉村’,在文旅融合上爭取新的突破。”齊莉說,接下來將以文化為突破口,圍繞湖溝燒餅油茶美食文化、古韻蘭石歷史文化、紅色教育基地打造湖溝一日游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后續還將重點推進古澮水農旅文化休閑示范先導區建設,“讓湖溝成為很多人的‘夢里水鄉’?!?/p>
“走好湖溝鄉村振興之路,要全力打好‘紅色+綠色’發展牌,以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告慰革命先烈?!焙湘傸h委書記程強表示。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10億元的招商引資項目桂柳落戶湖溝,從用水、用電、用地、用人全力保障,進一步補鏈延鏈強鏈,打造完成的肉鴨產業鏈。作為全省最大的肉鴨養殖企業年生產總值12億元,為當地解決就業1200余人,帶動周邊農民致富奔幸福。
村民的幸福感還體現在交通出行便捷上。村與村之間公路平整寬闊,公交車通到家門口,三條線路覆蓋所有村莊。瓦疃村村民陳長征經常坐公交出行,“到縣城辦點事、到鄰村串個門方便得很,70歲以上還免費?!绷铌惔鬆敐M意的還有家門口的太陽能路燈,湖溝所有村莊公路都安裝了路燈,晚上出門遛彎很安全。
水波潺潺、綠草如茵,連片成網的清水池塘里,貝類養殖架與周邊的花草樹木、景觀涼亭相映成趣。這里是城中生態公園,也是大型廢水凈化項目。
鎮區和周邊企業的生活生產污水處理后進入這個園區,流經不同功能的11個池塘,利用自然生態的降解方式對水質進行深度凈化,實現達標排放。
生態優先、環境立鎮、綠色發展,這個生態濕地項目是造福子孫后代的環保工程,對于全鎮的未來發展和環境改善具有巨大推動作用。
高標準農田整治14.6萬畝、一戶一塊田改革1.7萬畝、修建道路128公里、新建村衛生室14個、新建美麗鄉村15個、投資1.6億元的湖溝大橋穩步建設、投資5200萬元的水美鄉村建設已經啟動……紅色文化賦能,綠色發展推動,湖溝人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寬。
記者手記
文化,流進湖溝人血液
三伏天,雨后室外溫度迅速躥升至四十度。參觀瓦疃黨史紀念館,同行的人個個汗流浹背。奇怪的是,一旁排練節目的大爺大媽似乎并不覺得熱。
泗州戲《懶大嫂趕會》正在加緊排練,五六個人圍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聽著學著,看上去年齡都在70歲往上。領頭的大爺看起來年齡最長,一邊搖著蒲扇一邊糾正著唱詞,咿咿呀呀,唱得好不快活。“大爺,你們不熱嗎?”“唱起來一點不覺得熱,四五出戲同步排著呢,都是就地取材,我們這能編成戲的故事多得很?!贝鬆斀嘘愔镜?,已經84歲,是瓦疃夕陽紅學唱團的成員,這個團隊有十七八個人,由愛戲曲的老年人組成,自學自排節目,在周邊鄉村巡演,廣闊的天地就是他們的舞臺。
像這樣的民間文化隊伍全鎮有90多支,在這里,古鎮歷史、名人傳記、飲食文化等統統都能被村民們“搗鼓”成各種藝術形式,正如陳大爺說的就地取材,廣為宣傳。
固鎮縣被譽為中國書法之鄉,其中湖溝籍書法家占全縣60%。歷史湖溝、文化蘭石,湖溝博物館、湖溝鎮標LOGO、《湖溝賦》……鄉鎮能夠擁有這般文化積淀,在全省都很罕見。
在湖溝的鄉間走一走,對文化會有更深刻的認識,文化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是百姓發自內心的熱愛,帶著泥土氣息,早已浸入湖溝人的血液。在屬于這片土地獨有的文化浸潤和加持下,湖溝正一步步走出皖北特色小鎮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