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文明網訊 (融媒體記者 郝玉琳 文/圖)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垃圾處理一直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我們每天產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去了哪里?它們被怎么處理了?都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那么被收走的垃圾,其中的價值有沒有被開發出來?在蚌埠,這些問題,有一個綠樹環繞、干凈整潔的“花園工廠”可以回答,這就是蚌埠循環經濟產業園內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變“無味”
減量的垃圾不臭了
進入城市東隅的循環經濟產業園,車輛蜿蜒前行,兩旁樹木郁郁蔥蔥,綠植簇擁中還有些許花卉點綴,這樣的“花園式工廠”是生產什么的?答案是,這個“工廠”用我們日常丟棄的垃圾,生產電力。
在這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之前,我市的生活垃圾使用傳統的填埋方式處理,這種處理方式存在滲漏液污染地下水、長期惡臭氣味對空氣造成影響的隱患,而且填埋場需要占用大量土地,這一缺陷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城市中顯得尤為突出。與此同時,填埋的垃圾并沒有進行資源化處理,無法回收其中的有用物質,垃圾中可燃物質的熱能也未被利用,造成了潛在的能源損失。
6年多前,隨著這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成投入使用,蚌埠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正式變“直接填埋”為“焚燒發電”。處理方式的變化,讓我們在現場能感受到的最直觀區別是,這里并不像一個傳統的垃圾場,沒有露天堆放、臭氣熏天、臟兮兮的垃圾。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現代化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完全不是市民傳統印象里臭氣熏天、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模樣了?!卑霾貉h經濟產業園負責人介紹。我市垃圾焚燒發電廠采用2臺605噸/日的機械爐排爐,同時配置1臺額定功率25MW純凝式汽輪發電機組,主要設備焚燒爐引入日本三菱馬丁機械式爐排爐。垃圾焚燒爐在處理垃圾時,通過高溫焚燒,能夠使有機物完全分解,同時殺滅垃圾中的病毒和細菌。焚燒后剩余的爐渣為無機物,且煙氣經過凈化系統處理后達標排放,因此無害化程度極高。此外,經過焚燒處理,垃圾的體積可以大幅減少,一般可減容80%~90%,甚至更高。同時,產生的爐渣還可以進行再利用。
處理的過程會不會“臭不可聞”呢?事實上操作時根本聞不到。由于垃圾儲存倉和處理設施采用的密閉式設計,內部處于負壓狀態,氣味不會散發出來。沒有惡臭的優美環境,讓產業園可以常年向公眾進行開放參觀和講解。而參觀者最大的感慨,往往都是即使“垃圾山”近在眼前,也聞不到什么氣味。
▲圖為循環經濟產業園
變電力
平均1噸垃圾能產電485KWH
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接收處理生活垃圾95.36萬噸,其中焚燒處理75.16萬噸,發電36452.69萬KWH,除少量自用外,上網電量30645.65萬KWH,處理滲濾液20.28萬噸。飛灰填埋庫區接收飛灰24554.67噸。滲濾液處理站處理滲濾液30.18萬噸,達標排放18.8萬噸,濃縮液處理65961噸,達標排放64132噸。平均下來,每1噸生活垃圾經過焚燒處理后,可以產生485KWH的電力。
垃圾發電,會不會污染空氣?面對這個公眾最為關注的問題,蚌埠循環經濟產業園負責人李秀庭表示,市民完全不用擔心?!吧罾M來,經過處理后的主要產物除了電力之外,就是煙氣、飛灰、爐渣、滲濾液。目前煙氣凈化采用的是‘SNCR+旋轉噴霧半干法+消石灰干法噴射+活性炭噴射+布袋除塵器’組合工藝;生產廢水及滲濾液經收集后通過專用管線排放至廠區的污水處理站處理循環使用;飛灰在廠內飛灰固化車間穩定固化處理送檢后,送至飛灰填埋場填埋處置;爐渣進行綜合利用,可制作成磚制品,用于建筑行業?!?/p>
包括市民最關心的煙氣在內,我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所有排放物,其標準都嚴于國標和歐盟標準,實現了無異味、景觀化、零填埋,已經徹底實現了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總體要求。循環經濟產業園園區本身,也已成為展示蚌埠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
還能變
更多部分變建材
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已經實現,雖然已經減量90%,但是焚燒處理后的飛灰含有有害物質,屬于危險廢物,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還是有危害性的。隨著生活垃圾焚燒處置量越來越大,飛灰產生量也隨之增加。當前全市(含三縣)飛灰處置都是采取“螯合固化+衛生填埋”的方式,即將飛灰螯合劑與飛灰混合后,形成低溶解性、低遷移性、低毒性的高分子絡合物,從而實現重金屬穩定化。
為了有效地控制生活垃圾焚燒產生的飛灰對環境的不利影響,2022年1月份,我市建成了飛灰填埋的專業庫區。設計庫容為10.31萬立方米,焚燒垃圾產生的飛灰螯合固化后全部轉移至飛灰填埋區進行填埋,做到無害化處理。近兩年,飛灰填埋庫區就已接收填埋飛灰24554.67噸。
那么,有沒有更徹底的處理辦法,讓飛灰也可以不再填埋,更進一步減少土地占用、消除污染隱患呢?這樣的辦法是有的,蚌埠正在謀劃,明年可望實現。
采訪中,記者從市城管局市容科了解到,我市正在推進全市(含三縣)飛灰資源化利用項目,該項目采取國內先進的“深度減量水洗耦合水泥窯處置”工藝處置垃圾焚燒飛灰,主要工藝流程為:生活垃圾焚燒飛灰部分由專用罐車運輸進廠,通過真空吸料進入專用飛灰倉,部分由噸袋裝運入廠,送入水洗車間暫存區暫存倉庫進行暫存。飛灰經計量后進入水洗工段,水洗后灰漿輸送到固液分離(隔膜自動板框)設備進行漿液分離,脫氯和減量后的飛灰作為建材原料,送至水泥窯協同處置;母液則進入預處理系統進行處置處理,處理處置后的母液送至蒸發工段進行蒸發濃縮結晶分鹽,得到鈉、鉀鹽,從而實現資源化利用。
“雖不準確,但簡單理解一下就是,這樣的全新處理方式可以讓飛灰變為建材原料,而洗飛灰的水處理后得到鈉鹽、鉀鹽,從而讓焚燒后的飛灰也得到徹底的處理,變為資源。”市城管局市容科科長劉國告訴記者。
據了解,蚌埠飛灰資源化利用項目計劃2024年年內開工建設,可望在2025年7月末建成投產,屆時將接收處置全市(含三縣)3.3萬噸/年飛灰,實現所產飛灰不再填埋,全部進行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