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公山四村住了幾十年,房子、小區環境什么的都太破舊了,經常漏水,墻壁返潮嚴重,大家早就盼著拆遷、搬家。如今愿望終于實現了,而且新房子這么好!”說起拆遷、換新房,禹會區吳灣名苑小區的居民薛峰滿臉笑意。
張公山四村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初,去年9月,張公山四村三期項目開始拆遷安置。經過兩次拆遷安置,這個小區還有871戶居民。
圖為禹會區吳灣名苑小區
政府為居民提供了現房安置的方式,吳灣名苑、茗香金庭、文軒園、理想城、秀水名苑、喜迎門小區等6個小區的現房都已準備妥當,恭候居民的挑選。根據自身需求,目前選擇安置在吳灣名苑小區的居民超過一半。
“這個小區的配套設施、建筑品質、環境衛生、綠化管理等各個方面都很高,我感覺跟商品房小區一樣。”薛峰告訴記者,“我每一個小區都去看了,各方面都進行了反復對比,最終選到這里,你看這房子南北通透,采光很好,北邊大窗戶外面還能看到淮河河景,我太滿意了!”
像薛峰一樣搬離棚戶區、共圓“安居夢”的居民還有很多。
來自市住建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棚戶區改造新開工13818套,開工率129.7%;基本建成17543套,完成率135.13%;三年竣工項目竣工率達100%;是全省唯一三項考核指標均提前半年率先完成的城市,超額完成量居全省第一。
近日,安徽省辦公廳對2023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我市棚戶區改造工作位列其中。
建起廣廈千萬,才有幸福可盼。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棚戶區改造工作作為重大民生工程擺在重要日程,高位推動,完善推進機制,建立“四個一”工作機制:即“每個縣區一把手要負總責,每個棚改項目都要明確一名縣級領導干部為包保責任人,堅持一套班子運作,限定一段時間完成。”確保項目按計劃推進。同時壓茬推進,精準實施。對年度準備列入計劃實施改造的棚改項目,縣區政府認真摸排,市領導小組逐項目分析核對,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資金、用地、改造方案不確定的,不列入年度改造計劃。對列入計劃的項目和摸排出的危舊房,實行“四個一批”:謀劃一批、前期工作一批、開工一批、安置一批,壓茬推進,確保年度計劃順利完成。
在安置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安置房建設先行,提倡就近或異地安置,提前謀劃建設安置房,逐步做到“以房等人”,安置房不建成,群眾房屋不拆遷。同時采取貨幣化、房票、企業代建、政府回購等多種形式安置,實現拆遷即安置。
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蚌埠市注重品質提升,提高群眾滿意度。持續開展“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品質,創建優質工程”活動,著力打造“居住舒適、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高品質棚改安置社區。2023年安置房項目中,懷遠縣馬家湖花園安置區、蚌山區山水宸院、五河縣祥源星河國際獲得2023年建設工程“珍珠杯”獎;懷遠縣馬家湖花園安置區獲得2023年度安徽省建設工程“黃山杯”獎;東航嘉苑、永康苑獲得安徽省建筑安全生產標準化工地稱號。同時結合城市更新和片區改造規劃,共享基礎設施配套,共享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整體環境和安置房品質,把好事辦好,使群眾受益,讓群眾居住更舒適,生活更美好。
今年以來,我市緊盯省目標計劃,精準調度,堅持“周調度、月通報、季考核”工作機制,針對不同項目,分類推進,確保了省目標任務提前7個月超額完成,截至6月底,全市安置房基本建成13861套、占比118.5%。根據全省上半年通報,我市完成總量居全省第二,完成比例居全省第一。
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下半年將繼續采取針對性措施,分類推進,加快安置房建設,更多采取房票、回購等渠道解決在外超期過渡問題。同時進一步加大安置房“創優”工作力度,把好質量關,力爭安置房項目創優全覆蓋。 (融媒體記者 陳計洋/文 實習生 張林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