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報融媒體記者 陳瑤 文/圖
古跡遺址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傳承。蚌埠市目前已公布兩個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這些遺址公園承載著華夏文明背后的塵封往事,讓當代人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燦爛輝煌。
6月22日下午,助力幸福蚌埠和文化強市建設懇談會、蚌埠淮河文化保護傳承專項基金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
市委主要領導表示,蚌埠市將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充分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重大意義,自覺扛起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任,不斷完善機制、強化保障,統籌做好保護傳承、活化利用等工作,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雙墩和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我們要利用好蚌埠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更好地賦予這些歷史文化遺產以新的時代內涵,挖掘闡釋好蚌埠的特色文化,大力實施精品文藝創作工程,提升蚌埠文化的影響力。
——編者
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景
延續歷史文脈 守護大遺址
“十四五”以來,我市兩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配套設施持續改善,成為文化傳播、文明傳承的重要陣地。
浩渺的淮河蜿蜒流淌,穿城而過,兩座遺址沿河遙遙相望,吟誦者古老的往事。
蚌埠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于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毗鄰淮河,遙望涂山,區域內包含雙墩遺址和雙墩春秋墓,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雙墩遺址出土的600余件陶器刻畫符號,是漢字的源頭之一,被譽為淮河文明之光,實證了我國一萬年文化史。以雙墩命名的雙墩文化,是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雙墩春秋墓墓葬規模宏大,寓意深刻,氣勢恢宏,其天宇式墓葬結構,開創了一代鐘離國葬俗新風,是墓葬考古史上的新類型。
沿河南下,蚌埠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于涂山南路,淮河和天河之間,遺址年代跨雙墩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多個時期,其中,大型的禮儀建筑遺跡與禹會諸侯歷史事件高度吻合,正在發掘的城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區已探明面積最大的龍山文化晚期城址,現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等重點科研課題。
蚌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工作,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申報創建領導小組,積極開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申報和創建工作。
2017年11月,雙墩遺址和禹會村遺址雙雙獲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2019年5月和2020年2月,兩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獲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2020年3月和5月,兩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工建設。為加強遺址公園建設,我市組建由市委宣傳部部長、分管市領導擔任組長的創建工作推進組,高位推進遺址公園創建。
遺址公園所在區政府及相關業務單位,共同組建創建工作專班,具體落實創建任務,形成周調度、月推進的高效工作機制。經過幾年的努力,兩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初見成效。在建設期間,國家文物局領導,省委主要領導先后親臨現場視察,并作出重要指示。
截至目前,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個文保項目竣工驗收,6個文保項目有序推進,基本完成配套項目建設,完成投資6億元。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個文保項目竣工,2個項目正在有序推進,相關配套設施同步建設中,完成投資1.3億元。
2024年5月15日,在省委、市委主要領導的部署下,我市拉開遺址公園創建攻堅戰序幕,同時還申報“專精特新”項目資金,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成立蚌埠淮河文化保護傳承基金會,多渠道爭取資金,解決創建資金問題。
創新融合發展 用活大遺址
多年來,一批大遺址考古取得新發現,人類起源、文明起源與農業起源、早期國家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等重大課題多點突破,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項目的學術重點和亮點,進一步豐富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內涵。
禹會村考古始于2007年,在多輪規模性考古發掘中,一座內城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外城規模至少50萬平方米的古城遺址一點點顯露其本來面目?!坝頃T侯”之地那個2000多平方米的祭祀臺,穿越時間的煙霞,以莊重、神圣之姿重返歷史舞臺,帶給世人深深的震撼。
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鳥瞰圖
6月2日上午,由皖浙兩省社科聯指導、甬蚌兩地共同主辦的大禹文化、宋韻文化傳承發展交流會在中國蚌埠古民居博覽園舉行。
這次會議吸引了浙江、四川、山東等地的大禹文化研究者前來論“禹”?;顒又?,與會專家形成并發布了“大禹文化蚌埠共識”,共識闡釋了大禹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提出了大禹文化傳承發展和品牌塑造的努力方向。
“蚌埠禹會村遺址實證了禹會諸侯這一歷史事件,也印證了大禹不是一個神話傳說人物,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人’?!庇頃暹z址作為目前國內通過考古發掘證實大禹確有其人其事的遺址,不光吸引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更有力支撐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實施。
今年以來,我市將傳承弘揚大禹文化作為推動文化強市的旗幟性抓手,舉辦了涂山祭禹儀式、大禹文藝展演、大禹書畫作品展、大禹文化大學生創意設計大賽、涂山音樂嘉年華、網絡大V“溯禹跡·瞰蚌埠”等系列文化活動,并成立了大禹文化研究院,將大禹文化作為蚌埠最亮眼的文化名片持續宣推、打造。持續舉辦第二屆文化旅游美食季,精心策劃活動,將通過文化+文藝+文創+旅游+體育+美食+商貿,實現“文旅+N”的貫通式整合。
一縷縷花香串起了谷陽城這座千年古城的傳統與當下、歷史與未來。
建于戰國時期的谷陽城,2004年被公布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無論從哪一個門進入,公園里一個個古香古色的建筑都會映入眼簾,訴說著這座千年古城的韻味。
4月1日,作為2024年國家文物局批準的安徽省7個年度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之一,垓下遺址再度開始發掘,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
今年固鎮縣投入了2000多萬元用于園區內的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既保留原有肌理、歷史特色,又豐富文化消費場所。當地以櫻花為媒,通過一系列的文旅活動,讓更多的游客來到固鎮,了解固鎮。一花引得萬花開。除了春季的櫻花節,固鎮還舉行了夏季的伏羊節、秋季的菊花節和冬季的年貨節……四季四節,讓文旅融合多點開花。
“沒有文化的旅游,是空洞的熱鬧;沒有旅游的文化,是寂寞的支撐?!惫替偪h文化旅游局分管負責人邱晨光認為,正是憑借著千年古城的深厚歷史底蘊,打出“文旅深度融合”這張牌,自然旅游資源欠缺的固鎮,才能不斷拓展旅游產業空間,培育業態多元的文旅消費新場景,在近幾年的文旅產業發展中,勢頭強勁,容光煥發。
近年來,谷陽城遺址,推進以櫻花為主題的旅游項目建設,塑造“千年谷陽·醉美櫻花”品牌。垓下遺址成功創建為AAAA級景區,繼續推進核心區提升改造、垓下遺址博物館、楚漢戰爭3D體驗館、主題民宿等旅游項目,建成垓下遺址展示館、研學基地,推進國防教育基地項目建設,開展歷史文化研學游、非遺體驗游,垓下遺址公園也被列入“安徽非遺主題旅游十大精品線路”。
綻放時代新韻 大遺址融入生活
明晰的標識導覽,優質的講解服務,新穎的智慧展示……近年來,蚌埠市博物館館內設施不斷完善,讓觀眾參觀體驗更加便捷舒適。市博物館的“文創集市”,這里匯聚了禹會村遺址、雙墩遺址、谷陽城遺址等多個創意妙趣的考古遺址相關文創產品。古老與時尚在這里交融,歷史與現代在這里“重逢”。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讓市民、游客在感受歷史、沉浸科技的同時,也忍不住“淘”點心儀文創產品,將文化帶回家。
小圓臉、月牙眉、滴溜圓兒的大眼睛、微微上翹的蒜頭鼻,一抹恰到好處的“少女微笑”。這枚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于1986年出土于安徽蚌埠雙墩遺址,距今約7300年,早已是蚌埠市博物館的頂流展品,放眼整個文物界,也是擁有超高人氣的存在。
“蚌小貝”文創產品
“我們利用科技手段,創造了一個嶄新的7000年前的場景,主角就是‘蚌小貝’?!彪p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負責人陳卓介紹,遺址公園以文創視角重組與構建了雙墩文化的視覺元素,創新設計出“蚌小貝”“雙墩禮物”等文創品牌,創新性發展和傳播雙墩文化。“蚌小貝”就是以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為原型,剛“出生”就擁有高人氣。
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一群演員虎虎生風地舞出了大禹治水時劈山導淮的磅礴氣勢,天下為公的上下求索。作為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獲獎劇目,《大禹》由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創排,將淮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花鼓燈融入舞劇中。該劇以禹會村遺址考古挖掘的史實為背景,生動還原了“凡人”大禹的鮮活形象,展現了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家國情懷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用藝術語言將大禹文化的絕代風華娓娓道來。
記者從市文旅體局獲悉,我市文物資源豐富,歷次考古發掘帶來的豐碩成果,讓蚌埠屢屢在全國驚艷亮相。根據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和近幾年的年度普查,蚌埠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794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02處,其中國保單位9處、省保單位12處、市保10處、縣(區)保單位72處。全市14家國有單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動文物共9283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06件(套)、二級文物138(套)、三級文物1749(套)、一般文物3827(套)件、未定級文物3463(套)。
“大遺址是綿延于歲月長河中、串聯起華夏文明起源發展的國之瑰寶,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未來,我們希望市民、游客來大遺址公園會擁有一種‘又老又新’的旅行體驗。”蚌埠市文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就是著力保護、發展歷史文化資源,并且進一步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演繹,為游客打開了感受文化魅力的新窗口??脊胚z址公園的研究、教育和游憩功能日益突出,它們不僅會日漸融入人民的生活,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還會帶動道路交通、文旅設施等關聯項目實施,美化鄉村環境的同時,也能促進鄉村旅游和產業發展,讓屬地居民在大遺址保護利用過程中得到了實惠。
未來,我市將緊密圍繞“2025年兩處遺址公園驗收掛牌”這一核心目標,高效率、高質量地推動兩處遺址公園各項創建工作落到實處,使之成為我市文物保護和文化產業領域的閃亮品牌,為助力“幸福美好蚌埠”建設,實現文化強市、文化強省,乃至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