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文明網訊 (融媒體記者 李揚 陳昂 劉晨) 5月1日,寶興面粉廠閣樓完成平移及加固修繕,正式向公眾開放,古稀之年的市民田萬榮早早來到這里,準備第一時間打卡。
“這座閣樓可是咱們蚌埠的‘寶貝’!”田萬榮告訴記者,自己最喜歡在淮河大壩上遛彎鍛煉,每次都會路過閣樓,這里承載著他的兒時記憶,見證了他這一輩人生的成長,也刻錄了蚌埠這座城市的百年滄桑歷史。
這座始建于1928年的歷史建筑,其閣樓的三層主體部分建筑面積538平方米,平面呈矩形,磚木結構,四坡歇山屋頂,四面均有老虎窗,屋頂上覆以青灰色機平瓦,為典型民國時期建筑風格,立面具有典型的西方折中主義的風貌特征。
蚌山區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員陳子睿介紹說,1911年千里淮河第一橋一蚌埠淮河大鐵路建成,正是因為有了這座橋,津浦鐵路得以貫穿中國南北,而蚌埠,這個淮河岸邊荒涼古老的漁村古渡,也一躍成為上世紀二十年代之后江淮地區紅極一時的政治、文化、商貿和軍事中心,號稱“火車拉來的城市”。寶興面粉廠閣樓正好位于老蚌埠“二號碼頭”西側,距離淮河大鐵橋很近,佇立于淮水之濱,每日看千帆東西過境,聽火車南北穿越,風風雨雨已過了96載。
這座閣樓蘊藏著蚌埠革命歷史的故事,也見證了蚌埠工業文明的變遷,2010年3月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由于年久失修,閣樓整體立面及室內裝修破損嚴重,一度存在諸多的結構安全問題。
現如今,見到閣樓煥然一新,不遠處,濱河南路緯四路至升平街段也于當天正式開通,讓田萬榮心里著實高興。
2021年10月,聽到蚌埠主城區淮河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工程開工建設的消息,田萬榮既興奮,又有些許擔憂。興奮的是,“靚淮河”工程的建設,不僅能夠加固淮河大壩、修復自然生態,也讓附近居民看到了老城區再現繁華的希望。擔憂的是,隨著濱河南路的開工,閣樓怎么辦?
同樣的問題,既是市民的關切,也考驗著城市建設管理者的智慧。受限于淮河大壩的空間制約,無法對閣樓實施原址保護,是異地重建,還是整體平移?
“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把這座歷史建筑保護好。”參與方案設計的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淳慶說。
幾番討論下來,一個對寶興面粉廠閣樓實施遷移整體平移保護的措施浮出水面,得到了相關政府部門和專家的共同認可。
蚌山區文化和旅游局配合濱河南路整體工程規劃,綜合考慮施工的難易程度和可行性,將閣樓東南方向一處空地確定為遷移的新址,采用建筑物整體平移技術,對寶興面粉廠閣樓實施遷移整體平移保護措施,于2023年7月20日確定了設計方案。區財政投入440余萬元用于保障閣樓平移工作開展,工程開始有條不紊地推進。
在蚌埠日報記者鏡頭的全程記錄下,閣樓平移工作受到了全市人民的關注——
當年11月20日,閣樓開始整體平移;
11月27日,閣樓在向東北方向平移67.66米后,順時針旋轉89.35度后繼續向東南方向施工;
12月2日晚,在繼續向東南方向“行走”了20.43米后,終于完成了整體平移,順利“搬入新家”,開始修繕工作;
現如今,經過數月“繡花”般細致的保護修繕工作,原本破敗的寶興面粉廠閣樓以新姿重新展現在市民和游客面前。記者在現場看到,閣樓一層設有休閑區和非遺文化展示區,二樓的歷史展廳用現代工藝串起了蚌埠的“五大機”“津浦大塘”等歷史脈絡,實現了古典與現代的融合。
“遺產變資產,文物要活化,建筑為人民?!睂毰d面粉廠(閣樓)城市更新項目總顧問楊陽表示,閣樓修繕過程中,為了保護其整體格局和風貌,加強了對房屋本體的保護,保留了原有建筑風貌、高度、材料、質感、形式等關鍵歷史信息元素,讓閣樓老蚌埠風貌得以重現,更好地延續了城市文脈。
站在從小陪伴自己的閣樓前,望見遠處的涂山,親近眼前的淮水,田萬榮說:“蚌埠住了,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