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娘,你家閨女快結婚了,宴席方面有什么打算?”最近,趁著天晴,崔素玲與村里“準新人”的家長圍桌而坐,商量著婚事。
崔素玲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張橋村紅白理事會的成員。在村里,她和其他14名成員,一起開展宣傳勸導工作,引導群眾自覺抵制攀比之風,弘揚文明節儉、個性現代的婚俗新風。
固鎮縣谷陽鎮張橋村紅白喜事“新風堂”讓群眾操辦喪事有了新場所。
“崔主任放心吧,婚宴以節儉、溫馨為主,就定在新風堂舉辦,總數不超過10桌。”家住張橋村的吳翠蓮說,以前當地擺宴席,講排場、比闊氣。如今,簡約新風的婚宴,在村里逐漸成為新潮流。
而村里吹起的“文明新風”,來源于三年前設立的“新風堂”。
張橋村位于城鄉接合部,在過去,張橋村誰家有紅白喜事,大多安排在縣里的酒店,或者在自家院子內,場地不夠時,甚至會占用道路、文化廣場。
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張橋村黨支部書記張會軍介紹,2021年,張橋村通過整合一處500平方米的閑置宅基地,改建修繕后掛上“新風堂”的牌匾,打造出一個引領鄉村建設弘揚時代新風的特色禮堂。
有了統一的平臺,還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才能真正剎住“面子風”。村里和村民約法三章,對酒席桌數、煙酒品種、菜肴檔次統一標準,設有588元和600元兩種套餐,村民可以自由選擇。
張橋村紅白喜事“新風堂”以教育規勸和示范激勵的方式推動婚喪禮俗倡導性標準深入人心。
新風堂建成后,村里黨員干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帶頭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同時組織有威望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采取“夜訪夜談”等生動形式,幫群眾“算賬”,讓移風易俗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在固鎮,煥發著文明新風氣的“村宴”已經不是個例,新風堂早已成為村民們大情小事的首要選擇,依托新風堂煥發出的新風氣正漸吹漸勁。
鄉村建設,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培育文明鄉風,厚植鄉村文化自信,是建設和美鄉村的有力保障。
近年來,固鎮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重視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讓農民參與鄉村治理,把改造傳統農村與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樹立鄉村文明新風有機結合起來。
為了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固鎮縣持續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實行“黨建+網格管理”模式,形成“黨建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共治共建氛圍,不斷提升鄉村“顏值”,擦亮宜居環境底色。
為了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固鎮縣廣泛吸納鄉土人才、百姓名嘴加入理論宣講隊伍,將“大道理”講成“小故事”,“普通話”講成“地方話”,源源不斷傳出文明實踐“信號”和“能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為了樹立鄉村文明新風,固鎮縣把移風易俗與家庭文化建設相結合,創新打造了“家豐話家風”專欄,通過微視頻宣講形式,充分發揮以全國道德模范張家豐為代表的固鎮好人模范群體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家風帶民風促社風帶新風。
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如今,在固鎮,一場場鮮活生動的文明實踐活動融入百姓生活;一處處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串珠成鏈,讓文明新風“吹起來”,人民生活“美起來”,群眾心田“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