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歲的張丹丹,是馬城鎮廣德村村民。在她32歲時,丈夫患癌癥不幸離世,留下了看病欠的28萬元債務。面對巨額的債務,她不推、不躲、不賴,并承諾還清丈夫生前欠下的每一筆債,她邊贍養患病的公公婆婆,邊帶著三個年幼的女兒,用行動書寫了誠信人生。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2007年張丹丹和黃守柱結婚?;楹蟛痪眯煽诰陀辛艘粋€可愛的女兒。雖然日子并不富裕,但是這個小家庭到處充滿著幸福溫馨。
2009年,這一年對張丹丹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他們一周多的女兒不幸感染急性手足口病,高燒不退,醫治無效去世,還沒來得及清晰的叫聲爸爸、媽媽,就離開了她,這突來的打擊讓張丹丹痛不欲生??墒侨兆舆€要繼續,在丈夫的關心和愛護下,她重新拾起生活希望,又孕育了三個可愛的女兒,但老天并沒有眷顧張丹丹。2015年,她的丈夫被查出肺癌。為了給丈夫治病,她在全村東奔西走借錢看病,可最終,疼愛她的丈夫于2018年去世,留下張丹丹和三個年幼的女兒,并欠下28萬人情債。在這段期間,張丹丹的父母也雙雙離世,接踵而至的打擊,讓張丹丹倒了下來。
在這期間,無數個日夜,張丹丹都是以淚洗面,“一走了之”離開這個世界的念頭,在她腦海中不斷閃現??墒?,當她看到三個孩子,想到生前丈夫對自己的無微不至的關愛、想到丈夫生臨終前,答應丈夫一定會把體弱所病老人、還未成年的孩子照顧好的諾言,以及村民信任所給與的幫助,張丹丹堅定了好好的活下去信念,同時告誡自己,為了這個家,為了諾言自己不能再倒下。
只要有我在,債必須要還
丈夫離世后,沉重的債務,家庭的重任,年邁的老人,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張丹丹公公患有老年癡呆、婆婆有嚴重的風濕,兩位老人均需長期吃藥。為了還債,只有初中文化的張丹丹,拿起了書本,自學電腦等相關知識,學習網絡銷售,經過不斷努力學習探索,終于可以利用手機微信群、朋友圈里做起了小商品零售,擁有了自己的小天地。
張丹丹每天在朋友圈內轉發產品信息,送貨上門。在她看來,做生意最講究誠信,為了保證貨源質量,她堅持實親自試用,選擇有品牌商品,保質保量,還指導消費者如何辨別商品真假,每一個環節都盡心盡力,網店每個月能帶來一千多元的收入。
網店讓張丹丹看到了希望,可是相比沉重的債務、老人的醫藥費,幾個孩子的撫養,這些收入都是杯水車薪。為了把老人照顧的更好,盡快還清債務,她白天打理微信朋友圈,晚上接著制作珍珠裝飾品的工零活。天氣漸涼,做手工零活時候,手冷了就來回搓,等暖和一點了再接著做;眼睛瞅得淌淚了,擦干后繼續做,靠著自己的勤奮和毅力,每月手工活收入大約在600元—800元之間。
在這期間,她沒有添過一件新衣。在伙食上也是粗茶淡飯。她還專門準備了記賬本,將丈夫看病借的錢都記上。今天攢20元、明天攢30元......七年來,在她已償還2萬余元。張丹丹的行為,許多村民和債務人都看在眼里,有的債務人主動提出有的錢不用還了,可是她卻說,“在困難時候是您們這些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做人不能忘本,無論多苦多難,一定要把欠債還清,這是一個人的品行,也是自己做人的標準。恩情不能忘,錢也得還。”
一諾千金 傳承下去
張丹丹的大女兒12歲,二女兒10歲,小女兒6歲。三個孩子都在上學。張丹丹經常教育女兒,父親在有病時,很多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她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后要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自從丈夫離世后,張丹丹發現女兒們突然“長大”了,孩子們擺放井井有條的衣物,墻上一個個獎狀,讓她感到莫大的欣慰。在看到媽媽做手工活忙碌時,孩子們會主動分擔。這一切的背后,除了孩子的“懂事”,更離不開母親的言傳身教。
張丹丹的付出,兩位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老人深知,光靠張丹丹養活一大家,實在不易。于是,二老有了想讓張丹丹再嫁的想法。老人苦口婆心勸說,可是張丹丹始終不同意。張丹丹說:“我在這個家還是個家,如果我走了,家就真的沒了”。盡管如此,老人們仍然是多次勸說張丹丹再嫁,實在拗不過老人的念叨,張丹丹最終答應,但是必須要共同贍養老人,同老人一起生活、幫前夫與她一起還債。2021年,張丹丹與現任丈夫再婚,并共同償還債務。
諾不輕許,許則為之。張丹丹心中的大道至簡,就是承擔起丈夫生前欠下的這28萬元巨額債務,就是盡到一個母親和兒媳婦的責任,就是挑起一個家庭的重擔。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逝去的前夫。在她堅毅的目光里,我們看到,陽光重新照在她和家人的身上,祝愿她今后的日子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