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報融媒體記者 陳 瑤 通訊員 汪 婷 文/圖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贝阂鉂u濃,草長鶯飛,正是植樹造林好時節,我市各地廣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義務植樹活動。
想植樹卻“一地難求”
最近,主動要求參加植樹活動的市民越來越多,但是市區內能供義務植樹的空地已經越來越少。
上周五,市民孫女士想聯系一處義務植樹點,周末帶著孩子去植樹,但預約了幾個地方,對方都表示,早就約滿了,實在沒法再提供額外的義務植樹名額了。
“沒想到在市區可供義務植樹的地方那么搶手,堪比下班回家‘搶車位’。”孫女士沒法,后來帶著孩子去了位于固鎮的較遠的一個義務植樹點。
今年,高新區迎河路一塊50畝的空地被列入義務植樹點名單。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新區分局工作人員戴晨負責該點位的植樹預約。“原本我們預計200—300人來植樹,但預約信息剛一公布,很快就有將近500人預約來植樹,實在接待不了?!贝鞒拷榻B,因為這個點位距離市區較近,所以成了很多單位、團體和家庭義務植樹的理想目的地。
志愿者在積極參與植樹
位于龍子湖區李樓鄉的萬綠生態園和俞園的兩處植樹點也同樣是人氣火爆。負責這兩個點位植樹預約的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龍子湖區分局工作人員許程建介紹,原本計劃這兩處植樹點在整個植樹節期間,累計能接待四五百人前往植樹,但從目前預約情況來看,僅植樹節當天的預約量已經達到近五百人次,不得不進行“限流”。
由“淺綠”向“深綠”挺進
今年3月12日是我國第46個植樹節。我市共設立義務植樹點62個,共計面積1902.9畝。2023年,我市設立84個義務植樹點,共計2580畝。2022年,90個義務植樹點,共計3265畝。2021年,81個義務植樹點,共計3836畝。
可供全民參與義務植樹的土地面積在逐年下降。
“經過40多年持續不斷造林綠化,目前全市可以用來大面積植樹造林的地方已經很少,不過,換一個角度看,提升森林質量也是建設綠美珠城的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我們一直在改造提升造林質量,深入推進由‘淺綠’向‘深綠’轉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長制科相關負責人張碩介紹,經過多年努力,我市國土綠化成效顯著,到處都是綠色的植被,找地方種樹確實比較難。還能種的大多是一些新建的公路道路兩側和城市新區,而這類區域內也不是想種就能種的,植什么樹、在哪里植都是有講究的,植樹并不是一個簡單、隨意的行為。
但換一個角度,植樹造林、國土綠化仍有施展空間。
曾經楊樹、柳樹是我市的主要綠化樹種,這類成材快的濕生樹種也為綠色珠城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如今,政府部門專款購買高質量的林木苗種用來義務植樹綠化樹種。比如今年義務植樹,我市計劃種植樹種中除了池杉、柳樹、楊樹、山桐子、核桃、櫟樹、高干女貞、櫸樹等易種易活樹種外,還有紅葉石楠、銀杏、欒樹、法梧、紫楸等秋色葉樹種,以及桂花、石榴樹、紫薇、海棠、梅花、桃樹等廣大市民十分喜愛的花灌木,既能保持林木存量,滿足觀賞需求,又能藏富于林。
呵護生態,也是一種“植樹”
又到了踏青好時節,不少市民喜歡爬上涂山,看看春天的顏色。
每天早上7點是護林員馮太保準時上山的時間,胸前的制服口袋里時刻揣著兩個對講機。一旦出現火情,這兩只對講機會立刻“喚醒”這兩條線上的所有人立即投入滅火狀態。
雖然現在遇到火情的概率很低,但馮太保上山還總是帶著滅火機、撲火拖把等工具。14年護林員生涯,讓馮太保對涂山的溝溝壑壑早就了然于心,一草一木更是像扎根在了他的心里。
“青山常在、推門見綠來之不易,人,得對自然有敬畏之心。共同創造、維護好生態的弦可松不得?!瘪T太保說,見證荒山荒地到林木蔥蘢的巨變,植樹節給他的最大體會是其中蘊含的警醒之意。從2016年以來,山上就沒出現過火情,這和護林員們每天盡職盡責地現場巡查有關,也和廣大市民、游客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態環境的呵護密不可分。在他看來,建立綠色生活方式,上山不燒紙、不抽煙、不亂扔垃圾,呵護生態,也是一種“植樹”。
“這片是櫻花林、那邊是黃金槐……一年又一年,山上的樹越來越多,都是大家一锨一锨種下去的?!笔凶匀毁Y源和規劃局禹會區分局的工作人員楊宏春親眼見證了涂山由荒山到青山的轉變。“20多年前,涂山上光禿禿的,遠看就是座石頭山,現在漂亮多啦。上世紀九十年代涂山的森林覆蓋率只有20%,現在已經是65%?!睏詈甏航榻B,今年,我市還將實施“綠美涂山”工程,通過一手抓生態保護修復,一手抓綠美景觀塑造,千方百計挖掘國土綠化潛力,將森林覆蓋率再提升1%,山上的各處景點、設施也將繼續升級、美化。
8種方式都是植樹節“打開”方式
2021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3萬畝,完成農田林網建設60萬畝,完成森林撫育9萬畝,省級退化林修復1.0萬畝,完成新建綠色長廊30公里,全市林業產值達到94.6億元。
2022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2萬畝,完成農田林網建設60萬畝,完成森林撫育4.9萬畝,退化林修復1.2443萬畝,全市林業產值達到105.92億元。
2023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4000畝、森林撫育5萬畝、省級退化林修復9000畝、封山育林1.9萬畝,完成農田林網新建補建5萬畝。
連年結出豐碩的生態成果,我市的森林覆蓋率也已經達到21.25%。
如今,植樹造林、綠化國土、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認為只能通過植樹的方式才能體現植樹節的節日意義,這個觀點早就落伍了。隨著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多樣化,植樹節的內涵如今更為豐富,‘打開’方式也不斷出新。”張碩介紹,“植樹節”不該只是一個狹隘的概念,因此不能僅僅局限在“種樹”這一項活動。參與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愿服務以及其他多種形式,都是義務植樹的盡責形式。如今開展植樹節活動,更多的是喚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今年,考慮到義務植樹基地的減少可能難以滿足市民朋友們日益增長的積極植樹熱情,我市首次在市轄區設立了15個“綠色驛站”,共計面積1360畝,廣大市民可赴身邊的風景區、自然保護地踴躍參加與植樹節有關的撫育管護、自然保護、綠化宣傳、志愿服務等義務植樹盡責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