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文明網訊 (融媒體記者 何沛 文/圖) 破竹、削篾、糊紙、上色……在馬氏扎彩第四代非遺傳承人馬承剛手中,中國龍、中國鳳等造型的燈籠風箏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借助現代飛行技術,它們振翅飛舞,翱翔于天際。
走進馬承剛的工作室,大大小小的飛機模型整齊擺放于展架上。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只六米翼展的“火鳳凰”?!斑@只‘火鳳凰’是2019年設計出來的,是全國首個飛天的‘中國鳳’,之后又經過多次修改。它是靠兩個螺旋夾帶動飛行的,左右兩個螺旋槳在轉動的時候產生不同的拉力,就可以實現轉彎飛行。尾巴還可以上下擺動,實現升降的效果。”對馬承剛來說,他所制作的并不單單是一件扎彩作品,更是蘊含了一名“守藝”人的心血和智慧。
“扎彩龍”是漢族民間藝術的杰出代表,也是蚌埠懷遠當地傳統的習俗,每逢喜慶節日就舞起彩龍,表現出廣大人民祈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祈愿,其獨特的精神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百年來,蚌埠懷遠馬氏扎彩已經傳承四代,其作品涉及節日彩燈,舞龍舞鳳舞獅表演等。2007年,“扎彩龍”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馬承剛出生于1977年,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他的愛好從小受到母親的細心引導和呵護,而手工則受到父親和爺爺的影響很大?!案赣H是醬園廠的職工,他讓我有機會接觸各種工具。小時候的我經常被父親帶到工廠的機修車間里玩,面對琳瑯滿目的各種工具,小孩子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臺鉆、臺鉗、各種機電儀器就是我小時候的玩具?!瘪R承剛回憶道,而每到快過年的時候,爺爺總會扎一些燈籠來貼補家用,通常是一些動物的造型,搖頭擺尾的金魚,翅膀尾巴亂顫的錦雞,憨態可掬的懶蛤蟆,喜氣吉祥的蝴蝶鬧金瓜,還有獅子燈,西瓜燈等各種造型。是爺爺讓他認識了民間工藝。
傳統彩燈從毛竹劈篾子開始,經過烤、扎、糊紙、線描、填色多道工序,工藝繁瑣,制作周期長,往往提前一兩個月就要準備。當馬承剛放寒假,就會抽空去幫助爺爺奶奶一起做彩燈?!盃敔斈棠痰脑挾疾欢?,也不教我怎么做。我就隨意地跟著做,整個流程走下來,工具熟悉了,手工技藝鍛煉了,毛筆畫也熟練了。”馬承剛說,隨著爺爺年歲已高,很多精細的燈籠樣式已力不從心無法畫了,至今僅留下兩款彩燈的照片,那是他特意扎給他的重孫子玩的。爺爺去世后,永遠的帶走了他的手藝。馬承剛雖還清楚的記得各種燈籠的骨架的制作流程,但燈籠上的紋飾卻印象模糊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瘪R承剛大學畢業后任職于懷遠一中成為一名老師,在祖輩一代代的影響下,他最終繼承衣缽,并結合個人對航空模型的愛好,鉆研各種新材料新技法,傳統、當下與未來在碰撞中交融,通過傳統技法和飛行科技結合,使得圖紙數字化,提升了作品的精度和創新性,讓古老的非遺飛上了天。去年,哈爾濱文旅火了之后,網友紛紛喊話“把黑龍江的黑龍請出來!”馬承剛與他的團隊設計制作出一條30米長的“飛龍”,其視頻播放量超過100萬。
近年來,馬承剛通過互聯網和各地扎彩藝人的交流互通技法技巧,輔導過的學生已分布在祖國各地?!澳壳拔业膱F隊工作室有兩處,一個在懷遠一中校園內,另一個在遼寧省沈陽市,我的工作室主要負責設計和研發,沈陽的工作室負責復制生產及商業運營。”馬承剛表示,利用扎彩工藝制作出的中國龍、鳳凰、孔雀、翼龍等飛行器,通過大型演出方式展示藝術作品,受眾已達全國,甚至俄羅斯、加拿大等國都有咨詢合作。他的作品陸續參加了2021央視春晚、央視東西南北賀新春、拜謁炎帝神農大典、絲路春晚、西安國際電影節開幕式、王者榮耀世界冠軍杯總決賽、貴州貴秀大型演出、左權民歌匯總決賽、杭州宋城千古情等演出,取得了震撼的現場藝術效果,同時也開創出了舞美飛行的表演新領域,填補了傳統扎彩成為舞臺美術藝術的空白。
馬承剛始終堅信,非遺技藝要一直傳承下去,融入現代生活是非遺最好的傳承,非遺傳承人就要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生活進行創意提升。目前,馬氏扎彩在懷遠文化館,懷遠一中設有作品展廳,通過日?;顒佑绊懞团嘤枌W生掌握此項傳統技法。
“馬氏扎彩將繼續深挖傳統文化符號,吸引、培養更多的人學習這項技藝,這是我作為非遺傳承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睂@研馬氏扎彩、推廣馬氏扎彩為畢生追求的馬承剛,始終堅定走在創新與傳承的路上,如天際中振翅的“火鳳凰”,逐夢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