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蚌埠網訊 如果說世界是一個美麗花園,殘障兒童就是花園里最脆弱的花朵,而特教老師就是這個花園里最不容易的園丁。任職蚌埠社會(兒童)福利院六年來,時晴晴始終秉持“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用勤奮的工作、持續的愛心溫暖無數孤殘兒童稚嫩的心靈,讓孩子們時刻準備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辦公中的時晴晴
2017年,時晴晴大學畢業后進入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從事一線教學護理。相比于傳統學校,她面對的是一群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少年兒童,不僅教學方式和內容迥然有異,而且對老師也有較高的要求,“福利院的孩子與外界的不同,由于各種客觀的原因,他們在接受能力上相對欠缺,加之生性比較敏感,這就要求我們既要耐心搞好教學,更要扮演好兼職母親的角色,讓他們找到心靈的慰藉和歸屬感。”
為同時扮演好老師和母親的雙重角色,時晴晴除了在工作中認真備課、盡職盡責,上好每一堂課,還在課下與孩子們打成一片,主動找他們談心談話,帶他們去看電影、吃自助餐、參加郊游活動,用一顆赤誠愛心打動和感化他們,幫助他們敞開心扉,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外界,為將來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小唐同學(化名)是一名先天兔唇患者,盡管后來做了修補手術,但依然比較自卑敏感,對待老師更是持不合作態度,經常擾亂課堂紀律,讓老師無法正常開展教學。擔任該同學的班主任后,時晴晴堅持用一片愛心和誠意打動他,雖然也曾遭遇各種挫折和打擊,但她每次都會重新振作起來,繼續用笑臉對待每個學生。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小唐內心的“堅冰”終被時晴晴所融化,上課再也不擾亂紀律,平時也樂于和老師交流,甚至在得知時老師的生日后,偷偷為其準備了一個小禮物,并專門畫了一幅畫。“收到禮物后,我當時也感動得落淚,感覺自己付出沒有白費,孩子行為轉變就是最好的禮物。”回憶起此事,時晴晴依然頗為感慨。
時晴晴(右)在教小朋友寫字
2018年,一對來自曹老集鎮的倆兄弟因無人扶養,成為事實孤兒被接到福利院。由于長期吃不飽穿不暖,倆兄弟都出現了語言交流障礙,總喜歡低著頭呆在角落里。看到他們不愿交流,時晴晴和同事心急如焚,立即動員院里的醫生、心理咨詢師、護理員共同制定了康教計劃。
為了讓倆兄弟張嘴說話,她一方面上課多找他們提問,鼓勵小伙伴主動與他們交流,另一方面自己動手制作各種發音教具,設計諸如吹羽毛、吹蠟燭、吸水等小游戲,鍛煉他們的呼吸氣息的能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年努力,倆兄弟從最初不愿開口,到后來愿意交流,再到最后勇于說話,不但完全恢復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如今,哥哥已經順利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弟弟也變得活潑開朗,不日也將走入社會普通學校。
“特教工作與其說這是一份職業,不如說是一個見證孩子成長的過程?!辈稍L中,時晴晴向記者坦言,自己雖然教育和培養了眾多孤殘兒童,但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如何讓這類少年兒童能夠抵御外界干擾,真正融入到社會依然是個重大的課題,唯有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為他們提供持續庇佑,才能讓孩子們最終成長為社會有用之才。
為此,時晴晴在工作中除了在專業知識上不斷學習,還于2020年代表我市跨專業參加省級“孤殘兒童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并取得了個人第一和團體第一的好成績。此后,她再接再厲,先后榮獲“安徽省技能能手”“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以及2022年“安徽省孤殘兒童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第一名的榮譽。
融媒體記者 賈鐵成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