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緩緩前行,變老也是一種風景。
據媒體報道,從現在開始至未來十年間,我國將迎來史上最大“退休潮”,60后群體持續進入退休生活,以平均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退休。
人生向晚時怎么過?
連日來,蚌報融媒體記者走上街頭、公園、體育場等地,發現大部分老年人在本該頤養天年的時候并沒有閑下來,有些甚至比上班的年輕人更“卷”,繼續發光發熱,實現人生價值。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和選擇。
“不做點事情,人就真老了”
1月13日上午9時,南山公園,樹木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爍、樹影婆娑。南面的小廣場上,梅家新正帶著徒弟以及愛好武術的孩子們,認真練習著武術招式。
70歲的梅家新是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南山內功拳的傳承人。本著發揚傳統武術文化的理念,退休后的梅家新一心撲在武術傳承、授業上。梅家新笑著說:“不做點事情,人就真老了。”
日前,梅家新在南山公園帶領學員練拳。 融媒體記者 劉晨 攝
南山內功拳是蚌埠南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南山公園是當地習武者的聚集之地之一,考慮到大家的習武愛好高漲,每個周末上午,梅家新都會來到這里,向武術愛好者們傳授拳法、招式,風雨無阻。
采訪中,梅家新向記者展示了一段六合槍法。只見他手持長槍,動作鏗鏘有力,動作行如流水,如百節蛇纏,無論是打拳,還是出槍,周身像擰繩一樣,充滿內在力量,盡顯一派宗師風范。
“從5歲開始跟著梅爺爺學?!绷昙壍母弑?,曾獲全省武術比賽一等獎。他說,很多像他一樣愛好武術的孩子,一到周末就來練武,不僅強身健體,更磨煉了毅力。
“修身修德,無私奉獻。只為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繼承、發揚下去?!泵芳倚碌母咄酵跤嬔髮蠋煙o比欽佩?!白鳛橐幻赂咄氐奈湫g宗師,老師依然堅持一線從事教導工作,不忘初心,讓南山內功拳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傳?!?/p>
“能干得動就一直干下去”
夜幕降臨,大街小巷里充滿了“煙火味”。仔細發現,你會看到,一些攤主已經頭發花白。沙大爺就是其中的一位。
“七十多(歲)了,身體倍棒,能干得動就一直干下去。”沙大爺在勝利中路不遠處有一家小吃店,做了幾十年了,有不少老顧客。
“蚌埠文旅發展得好,2023年,我們還換了一個大店面?!鄙炒鬆斝χf,在他眼里,沒有“退休”一說。“養活自己,不用子女給零花錢,還能存一點,心里很踏實。趁著現在還能干得動,再努力多賺點?!?/p>
“退休后和老友們一起
做點有意義的事,很滿足”
“廣受歡迎。他們到哪個社區,都會被群眾圍起了?!卑霾菏嘘柟饪萍贾驹阜贞犼犻L游平說起隊里的謝維江、芮紀剛、余長江等幾位老伙計,難掩自豪之情。
退休前,他們是電子信息專業教師,退休后,利用自己所長,加入志愿服隊成了一名修理員,奔赴多個社區之間,為群眾義務修理家用電器。
陽光科技志愿服務隊活動現場。
“退休后,和老友們一起有事情可做,能對社會再做點有意義的事,很滿足?!敝x維江說,年紀大了,都盼著有個好身體,能到處轉轉,給大家修修東西,一起說說笑笑,又是愉快的一天。
83歲的許永明是位社牛老大爺。在公園里結識了一大群朋友,老太太、老大爺們都爭相邀請他做“戲搭子”。
許永明曾是文工團一員,拉了六十多年的板胡。只要天氣好,他總是騎著自行車穿行在公園里,自行車后座上,總是綁著他的“老伙計”——板胡。
“許老師,就等您來,咱們就開始啦!”54歲的王志娥和一眾戲友們圍著許永明,架好鑼鼓,準備開唱。
王志娥說,退休后,她迷上了戲曲,在公園里結束了一群關系好的戲搭子。每天下午,都會唱兩三個小時?!盀榧依锩锩ν饬艘惠呑樱矐摓樽约夯钜幌铝??!彼f,現在自己精神狀態特別好,年齡不是問題,只要心態年輕,永遠都是18歲。
“只要身體好,退休了也能飛”
二十幾天前,郭小平退休了。
“推辭了好友們準備的慶生宴,我選擇去‘飛行’?!惫∑秸f,這是他步入花甲之年最好的紀念。
“中國通用航空相關制度有了變化,只要身體好,退休了也能飛?!惫∑诫y掩激動之情。
郭小平曾是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海軍隊長。退休不久,他就收到了幾家通航公司遞來的“橄欖枝”。退休后的旅行中,他也在考慮,是否去當通航飛行教官,選擇哪一家。
郭小平退休后“首飛”。 受訪者供圖
他酷愛游泳和跳水,運動成為他一年365天的標配;愛好寫作和繪畫。退休當月,發表散文《村子上空那根線》,以贊美中華民族勤勞、善良、堅韌的血脈傳承。
退休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寫作、繪畫,運動、飛行?!彼f,退休后更有時間了,要好好汲取西方油畫和東方水墨各自優點,研究經典美學,提升審美維度,把傳承與創新有機結合起來。爭取有一個采光良好、空間開闊的文學藝術工作室,大部分時間在那里度過。
緯二路街道老年大學里“充電”忙。
郭小平笑著說:“自己剛剛退休,應向更老的同志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保持堅定的政治方向,樂善好施,幫助困難老同志,革命者永葆青春?!?/p>
許永明(右一)和“戲搭子”們。
到點兒了,是退休,還是接著干?
采訪中,不少人仍有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發揮余熱的意愿,發揮所長,或是出于個人愛好,或是回饋社會……不管是哪一種選擇,都是自己想做的事,這也讓他們體會到:自身價值在勞動中得到體現,以及所產生出的自豪感與滿足感,那便是幸福。
退休后,沒有哪一種活法是“最好”。健康是“底氣”,活的就是“心態”。
(融媒體記者 周芳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