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以來,高新區以鄉風文明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探索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新方法,強化思想引領,聚焦素質提升,注重風尚浸潤,實現文化賦能,不斷激發村民參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與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
棗林村美麗鄉村建設
黨建引領 壓實主體責任
蚌埠高新區秦集鎮位于蚌埠市西南,總面積48平方公里,下轄14個行政村。蚌埠高新區始終堅持黨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完善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的建設和管理制度,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實現工作常態化、隊伍專業化、機制長效化。今年以來,累計投入1500余萬元完成了棗林村小八隊自然莊環境整治,大孔村美麗鄉村建設;新建了彭巷村法治廣場、大孔村黨建主題廣場、棗林村村史館、大孔村村史館。“軟件”“硬件”同步提升,讓秦集鎮各村居環境更加舒適美麗,群眾文化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棗林村村史館
價值培育 筑牢理想信念
核心價值觀建設重在基層。為描繪基層“最大同心圓”,蚌埠高新區成立了“小板凳”宣講團、“秦”聲好人宣講團、“五老”宣講團等隊伍,廣大宣講員走進田間地頭、村民家門口、村居廣場,以群眾的視角、接地氣的語言、聽得懂的道理、講故事的方式,將黨的“聲音”傳遞到千家萬戶。
此外,為帶動更多群眾參與,蚌埠高新區還成立了秦集鎮巾幗志愿服務隊、彭巷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棗林心連心、東周愛之心等志愿服務隊,用志愿者的微笑服務,給群眾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力量,傳遞社會正能量。蚌埠高新區還定期開展送戲下鄉活動,用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群眾文化品味。今年以來蚌埠高新區已開展宣講活動150余場(次)、送戲下鄉活動96場(次)、各類志愿服務活動160余場(次),全區4300余名志愿者用志愿“微光”照亮了鄉村美好生活。
“小板凳”宣講團在棗林村開展政策理論宣講
改革創新 拓展文明實踐
精神文明建設不是“獨角戲”,而是人民群眾當主角的“大合唱”。蚌埠高新區在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同時,整合機關單位和全社會力量,通過改造轄區內的滯留地、邊角地、溝渠地,建設文明實踐陣地,將黨建、文明創建、鄉風文明多層次融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目前,蚌埠高新區已改造滯留地、邊角地、溝渠地20余處,新建了黨建主題廣場3處、法治廣場1處、全民健身場所14處。通過種植綠化苗木、培植草坪、描摹墻繪等方式,不斷提升群眾居住環境和全區文化氛圍。
如今,大孔村的彩繪墻上,各類移風易俗知識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引來村民駐足欣賞;棗林村、大孔村村史館內,老物件煥發新活力,既留住了鄉愁,又傳承了文明;還有新建成的彭巷村法治廣場上,通俗易懂的法律語言讓村民一看就懂。一股股向上向善的新風撲面而來,讓群眾在休閑娛樂中不斷受到熏陶教育。
彭巷村移風易俗主題墻繪
移風易俗 弘揚文明新風
為弘揚文明新風,蚌埠高新區用好村規民約、積分制等手段,倡導和約束并舉,成風化俗。秦集鎮棗林村先行先試,在全區率先試行積分制,細化20余項加減分事項,一戶一賬,動態賦分,張榜晾曬,打造閉環式積分管理模式。目前,已有200余戶村民用“積分”換取了日用百貨、果蔬食品等各類獎品?!胺e分制”的推行,讓村里鄰里關系更加和諧,陳規陋習得到有效遏制,文明鄉風逐漸走深走實。據統計,棗林村已有56戶村民由大操大辦改為新事簡辦,20戶居民主動簽訂《拒絕天價彩禮承諾書》,“以行動換積分,以積分化新風”的新模式,用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將精神文明建設落地、落實、落細。
此外,蚌埠高新區聚焦身邊好人好事、凡人善舉,持續發掘榜樣人物,在村鎮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等評選工作,讓廣大干群學有標桿、行有規范。目前全鎮完成各類示范戶創建1547戶,各級道德模范、身邊好人8人,其中孔祥寨被評為第六屆蚌埠市“見義勇為”類道德模范(提名)獎。(黃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