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僅僅是一組字符,或一個名稱,她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密碼,是一方水土人文歷史的見證。地名里,藏著城市的過往。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地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為進一步展示蚌埠優秀地名文化,蚌埠發布客戶端繼“溯源蚌埠”系列之后繼續推出“蚌埠地名故事”,聚焦蚌埠老地名,回溯他們的“前世今生”,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蚌埠。
感知蚌埠,請從了解蚌埠的地名開始。目前,已推出第一季第一期,《歡迎來到→青年街》(點擊此標題可查看往期原文);第二期,《歡迎來到→火車站和小南門》(點擊此標題可查看往期原文);第三期,《我在二馬路,等你…》(點擊此標題可查看往期原文);第四期,《歡迎來到→太平街》(點擊此標題可查看往期原文)
今天,第一季第五期,歡迎來到大馬路。
『 大馬路 』
“大馬路”即今天的淮河路。百年之前,當天橋建成之后,這條馬路還沒正式形成。因為火車站就在天橋以東,許多旅客下火車到老大街淮河碼頭乘輪船,或是從輪船下來需要轉乘火車。1918年天橋修好后,從這條土路走得人越來越多了。以路為南北界,區分城郊。路北因老大街、頭道街、二首街興起,最早成為繁華的街區,而路以南的蚌山,即被稱為“小南山”下,被視為郊外。那時,蚌埠街頭發生糾紛,常拍胸頓足喊道:“有種去小南山”,可見路南如此荒野。
▲大馬路(王斌拍攝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
封建軍閥倪嗣沖駐蚌督皖,在火車站斜對面(今淮河大旅社附近),建造將軍府,成為安徽省督軍公署。這座官衙對面路南一片空地,曾辟為他們的“跑馬場”。天橋西路邊,自蚌埠小學建成后,名揚皖北的蚌埠總商會,也從老大街遷移到這條路的天橋西側重建。起初,商會大門前如同清末衙門,兩側還有手持鴨棍的衙役肅立,后經開明人士建議取消。
1919年的蚌埠大火災,燒到天橋西篾匠街附近。災后,馬祥斌(當時的警察專局局長)在規劃二道街重建時,又組織勞力取小南山砂石,鋪墊這條泥土路,正式命名“大馬路”。1929年方振武將軍在蚌任安徽省主席,又曾把自己的衛隊組織起來,用老虎山的沙石,再次修建大馬路。經過兩次修建后的大馬路,“二馬路”又與出現“三馬路”,逐漸形成蚌埠街區東西過境的主干道,把原在僅在蚌埠河灘上開辟的街市,建成沿淮的帶狀城市。上世紀二十年代后,因火災后重建的二馬路一帶,已經成為繁華的街市,就連上海的《申報》都這把蚌埠二馬路一帶稱為“小上?!?,而大馬路上還很荒涼。曾經鋪過碎石的路面,因長年失修,變成了“狼牙路”。路寬不過十米左右,兩邊盡是低矮的茅屋瓦房,淮珠菜場一帶,盡是些賣雞、鴨、干鮮的攤點和菜行,還有幾家客棧和飯店,陰天下雨,污水橫流。
但是,大馬路在皖北商埠蚌埠的交通、政治、經濟所處的重要地位,讓蚌埠工商各界與社會各方引起重視。因為大馬路的形成,它的北側與繁華的二馬路聯成一體;而路南從西向東,先后把太平街、米坊街、中山街、篾匠街、國貨路(通往中山公園)、中榮街等多條街道,與二馬路相連。過天橋向東,又有永康里、伯飛路(今為國治街南段)、道德街、國強路、車站后街(即后來的交通路)勾通相連。它把開埠初期僅在沿淮一帶形成的商業街市,擴展成蚌埠商埠街區。雖然,鳳陽、懷遠、壽縣還把自己稱作“城里人”,把到蚌埠稱之為到“蚌埠街”,包括蚌埠周邊的人,也稱到蚌埠為“上街”。實際上,蚌埠的街區早已超出許多縣城的格局。于是,蚌埠馬路工會和工務局,先后于1929年、1935年就曾經進行兩次翻修。1946年抗戰勝利后又進行多次翻修,直到1948年春,工務局在商會配合下,主持沿街商店集資改建瀝青路面,終因資金難籌,改用小型長方石塊鋪面,留下了市民稱為的“彈石路”,最后不甚了之。
如果說,新中國成立后,蚌埠城市最大的變化從哪兒看,人們無疑都會把眼光投向大馬路。1954年11月,安徽省最大的百貨大樓,在淮珠菜場舊址興建。第二年竣工開業,帶動了商業街市從二馬路向淮河路的轉移。經過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公私合營后,原來從鎮江來蚌的高友貴,仍在他當初的攤位附近——百貨大樓東側,新建了二層樓的“金山”飯店。而山東人李成茂來蚌創辦“同源茂”飯莊,原在二馬路鐵路東段,這時也遷入大馬路,在天橋西北新建了三層高的“同源茂”飯莊。原在華昌街芝麻巷里的蚌埠大戲院,在大馬路西段重建。接著,百貨公司大樓、郵電局大樓、手工業管理局、文體用品商店、醫藥公司門市部、工商聯、新華書店、服裝公司、大光明洗染店、化工商店等一批新建筑相續落成,比起發展了將近40年的二馬路,它起步高而又跑得快。
這條與淮河平行的大馬路,1956年被理順成章地改名“淮河路”。二馬路則更名“鳳陽路”。這一改,兩條馬路卻是“十年河東轉向河西”。新的城市商業中心,從二馬路轉向這里。特別是當淮河路越過天橋,向東新建了治淮陳列館、淮河大旅社、蚌埠火車站侯車大廳?;疖囌鞠虮迸c交通路連接,又與鳳陽路交匯。1960年新建的蚌埠百貨公司第四商店,在火車站對面的交通路開業。貫通城區東西的淮河路,成為蚌埠的商業中心。這里市面繁榮,人流如織,把商貿與交通的顯要位置全占了,真可謂是獨領風騷。
▲大馬路今貌(田萬榮拍攝于2024年1月4日)
來源:蚌埠日報社
特約撰稿:郭學東(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蚌埠市博物館顧問)
特約供圖:王斌、田萬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