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文明網訊 (融媒體記者 陳瑤 通訊員 程曉 黃釗)11月6日是第8個“安徽濕地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愛濕地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記者在當天走進“濕”意盎然美如畫的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開啟一場自然觀察之旅。
盡管有新一輪寒潮的來襲,面對湖面上凜冽的寒風和陡降的氣溫,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的網格員們依然步履堅定地在劃定的區域中巡視,守護著這里的生態環境。此時的三汊河濕地的湖面上,白琵鷺、天鵝、雁鴨等各種水禽成群結隊。有了鳥類的加持,濕地更加有了生機,處處盡顯生態美。
“俺們三汊河濕地真是塊寶地。這里環境越來越好,周邊的村子都跟著受益?!眲I忠是緊挨著三汊河濕地公園的淝北村的村民,對這片區域有特殊的感情,今年8月,他正式成為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內的一名巡護網格員。每天清晨,劉獻忠帶著滅火耙騎著電瓶車沿著濕地公園的道路進行巡視檢查,在自己負責的網格內查看是否存在火災隱患、是否有濫砍濫伐、傾倒垃圾、破壞野生植物、亂捕濫獵動物以及破壞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等違法違規行為,并將巡查情況通報在所屬網格的微信群內,使片區管理者能及時掌握各網格內的實時動態。
“空氣好了、水質凈化了,濕地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生態品牌打響了,不少周邊村民種植生態作物,也借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眲I忠說,作為一名濕地網格員,為保護好濕地的生態環境出力,每當看到鳥類自由翱翔在湖面上,心里的成就感滿滿。
隨著當地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三汊河濕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過去難得一見的白琵鷺、天鵝、白鸛等珍稀候鳥,現在也把這里作為它們越冬遷飛途中停留的驛站。當天上午,蚌埠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的一群愛鳥人正在用手中的鏡頭拍攝下下鳥兒們在此生活、棲息的一幅幅“生態表情”。
“這些年,在蚌埠拍到的鳥類有一百多種,尤其是近幾年,新的鳥類品種明顯增多?!?正在三汊河濕地觀鳥的攝影愛好者郭建和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蚌埠吸引了鳥兒,說明我們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自然保護地管理科負責人介紹,我市濕地總面積為60790.05公頃,濕地率為10.21%,占安徽省濕地總面積的5.84%。全市建有8個自然保護地,其中濕地公園2個,濕地保護區3個,風景名勝區2個,森林公園1個,濕地保護率從2020年的51.16%提升至2022年的52.76%。
近年來,我市大力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修復,在自然保護地內實施退網還湖、退耕還濕、生態補水、鳥類棲息地修復等工程,著力改善野生動植物生存、繁衍、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地內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持續呈現穩增態勢,各類生態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如: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對鳥類棲息地(鳥島)的修復、建設,使鳥類從最初的103種增加到目前的182種。
近日,蚌埠市印發《蚌埠市林長制網格化管理實施方案》,啟動林長制網格化管理試點工作,按照“先重點、后一般”的方式首先在全市八個自然保護地試行,后續逐步推廣。
據悉,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自然保護地的網格化管理,將“大片區”細分成“小網格”,使片區管護工作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每個網格的網格長、網格員都要完成常態化的巡查任務并記錄網格日志,做好秩序管理、安全監管、游客服務等工作,及時掌握網格內的動態,實現網格管理全覆蓋。
林長制網格化管理通過分片包保、橫向聯動、全域覆蓋、無縫銜接,打通了鎮、村兩級和林長制網格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除了讓責任具體落實到人以外,還采取“人防+技防”,通過安裝市級視頻監控平臺、建設林長制掌上APP等技術手段,實現隨時隨地可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