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水之畔的蚌埠,一位位“蚌埠好人”、一張張平凡的面孔,賦予了一方水土溫度和力量。好人就像蒲公英,迎風飄散,處處生根。
日前,我市公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蚌埠好人榜”,我們身邊的10位普通市民獲此殊榮,這些“蚌埠好人”的感人事跡充分彰顯了珠城兒女的道德情懷,凝聚蓬勃向上的奮進力量。
陳金山
人物簡介:陳金山,男,1988年11月生,中共黨員,懷遠縣雙橋集鎮姚莊村黨支部書記、主任。
事跡簡介:2018年,在家鄉的召喚下,陳金山放棄大型企業高額年薪職位,回到家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近年來,在他的帶領下,姚莊村“兩委”真正實現了高學歷、年輕化、職業化。這些年輕干部敢于擔當作為,一心一意為老百姓做實事。
近年來,陳金山帶領村“兩委”干部出資、村民捐資、“一事一議”項目等,共修建了近10公里水泥路,群眾出行便捷多了。與此同時,還新建了村衛生室、廣場,安裝了體育設施,路燈實現全覆蓋,村莊綠化、下水道、污水處理等基礎建設不斷提升,并興建了一處鄉村書院——“北淝書院”,大大豐富了鄉村文化的內容和內涵,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感。
2018年,陳金山帶領村“兩委”成員到山東、河南等地考察,在雙橋集鎮黨委、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安徽淝禾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安徽滿地金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建立“政府+院校+公司+合作社+農戶”鄉村產業發展模式,帶動村民致富。
近年來,陳金山獲得安徽省首批“鄉村文化帶頭人”、安徽省“皖美村支書”、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2022年安徽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郭 劍
人物簡介:郭劍,男,1988年8月生,中共黨員,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蚌埠站職工。
事跡簡介:孝順父母、照顧80多歲的奶奶,“孝老愛親”深深銘刻在他心里,郭劍就是這樣的一位好孝子、好孝孫。
2007年,郭劍入伍,因為表現突出,榮立集體“二等功”一次,個人“三等功”兩次,多次獲得嘉獎令,2012年,光榮退伍。如今,郭劍任職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蚌埠站,多次榮獲單位“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生產者”和“技術能手”稱號。
從列車員做起,干一行、愛一行,郭劍很快成為一名“多面手”。2015年,遠在千里之外的郭劍,接到了父親突發腦梗的消息,經搶救,父親蘇醒了,但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生活無法自理,郭劍和母親輪流守護在醫院。
郭劍把時間規劃到分鐘,出乘上班、看護父親、照顧奶奶、買菜燒飯、處理家務,像上了勁的發條,每天都忙得連軸轉,父親也逐漸從疾病的陰影中走出來,重拾起對生活的勇氣。為了更好地照顧父親,他放棄晉升機會,申請到離家近的蚌埠站工作。他希望下班后第一時間回到父親身邊,能看見父親臉上幸福的笑容。
他還擔任了“蚌埠站站史陳列館”義務講解員、蚌山區“理響蚌山”金牌宣講員、蚌山區“百姓名嘴”宣講團宣講員,講好紅色故事,盡顯一名共產黨員和退役軍人“才將青春獻戎馬,又以熱血澆花田”的家國情懷。
茆榮中
20230321000269
人物簡介:茆榮中,男,1998年2月生,共青團員,蚌埠市第17例、安徽省第45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事跡簡介:茆榮中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母親患病,父親常年在外打工。雖然家庭困難,但在父母的諄諄教導下,心存善念,熱心公益。
2018年,茆榮中得知造血干細胞移植可以廣泛應用于以血液病為主的11大類疾病治療,便主動留下10ml血樣,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挽救白血病和一些血液病患者生命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2022年7月,茆榮中與一名血液病患兒初配吻合。當蚌埠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問及是否愿意捐獻時,他堅定地回答:“我愿意!”因患者病情緊急,高分辨檢測、體檢需要同時進行,茆榮中此時正全力備戰考研,但仍全程積極配合,最終所有環節順利進行,符合捐獻條件。在家人支持下,茆榮中踏上了前往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區的愛心捐獻之旅。
入院后的5天里,茆榮中每天早晚要打一針動員劑,其間,頭疼腰酸等身體反應,茆榮中默默承受。歷經2個多小時的采集,茆榮中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混懸液,為北京一名4歲的血液病患兒送去生命希望,成為蚌埠市第17例、安徽省第45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秦德英
人物簡介:秦德英,女,73歲,高新區大徐村村民。
事跡簡介:20多年前,兒媳婦帶著患病的祖母和智力殘疾的父親嫁入秦家。一諾千金終不悔。秦德英義務照顧親家20多年,她的善舉傳遍了整個村莊,成為大徐村家喻戶曉的“模范婆婆”。
2001年9月,秦德英的兒子經人介紹,認識了一位女孩,女孩家庭較為特殊,祖母60歲抱養她,養父患有智力殘疾,祖母后來也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癥。介紹人告訴女孩,秦德英的兒子是退伍軍人,品德好、素質高,勤勞能干,但家里經濟條件不好。女孩表示,自己家庭特殊,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男方能讓她帶著祖母和父親一起嫁過去。秦德英的兒子沒有半點遲疑。
回家后,兒子將女孩的情況告訴了母親秦德英。秦德英說:“我們家條件也不好,但是我們肯勞動、能干活,我相信日子一定會慢慢好起來?!?/p>
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兒子和兒媳在外地務工,秦德英無微不至地照顧著親家,一晃數年。2007年冬天的一天,兒媳婦86歲的祖母安然離世。
2009年,兒子、兒媳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在市里買了一套商品房,但房子樓層高、面積小。秦德英體諒孩子們的難處,主動說:“你們帶著孩子到城里上學,孩子教育要緊,你爸就在我這住,有我吃的就有他的。”
秦德英盡心盡力照顧親家,兒媳也很孝順,感恩在心,她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溫暖著婆婆,婆媳二人的事跡在當地成為佳話。
邵建明
人物簡介:邵建明,男,1955年5月生,懷遠縣龍亢鎮龍亢村人,新四軍淮上辦事處(舊址)紀念館館長。
事跡簡介:新四軍淮上辦事處(舊址)紀念館的前身,是一所由老教師、老黨員、歷史愛好者籌集資金創建的民辦紀念館。邵建明的恩師韓文亮在彌留之際把紀念館托付給邵建明,讓他把紀念館守住,把紅色血脈代代傳下去。為了一句承諾,邵建明義務守護了20多年。如今,年近古稀的邵建明,依然堅持要把紅色故事說下去。
韓文亮去世后,壓在邵建明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他,集館長、講解員、保安等角色于一身,每天從早忙到晚。孩子上學需要用錢,邵建明又下崗,只能靠政府補助和妻子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鄰居都勸他:“你守著這個紀念館又不收費,你到底圖啥?你有做木匠的好手藝,不如改行做生意?!泵棵柯牭竭@樣的話,邵建明都無比堅定,“日子再難,也要堅守下去。”
2012年,紀念館在多方大力支持下升級改造后重新開館。10多年來,淮上英烈展廳共補充完善50多位烈士的信息,邵建明收集整理的淮上犧牲烈士傳略足足有半尺多厚,約30萬字。
20多年來,他為前來瞻仰的群眾、軍人、機關干部、青少年學生等萬余人次講解革命歷史,累計宣講2000多場次。
從年富力強到頭染白發,邵建明20多年如一日,在龍亢這片革命熱土上發光發熱。他常說:“講解革命歷史是為了讓現在的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只要我還能動,就要把紅色故事講下去?!?/p>
萬小華
人物簡介:萬小華,男,漢族,1970年6月生,蚌山區湖濱行政中心南湖小區居民。
事跡簡介:在南湖小區,只要提起萬小華的名字,無人不豎起大拇指。他樂于助人、熱心公益,堅持無償獻血20多年,累計獻血11950毫升,獲得2010至2011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2012至2013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
南湖小區成立義務巡邏隊,萬小華第一個報名。誰家要是有困難,萬小華知道后會盡力幫忙:有人家中下水道堵了,他幫忙疏通;大雪過后,他拿著鐵鍬和掃帚出門,一點點清除道路上的積雪,方便鄰里出行……他用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邊人。
獻出一袋熱血,挽救一條生命,無償獻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2000年,萬小華響應單位號召,走到獻血隊伍前頭,擼起袖子獻出400毫升,拿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本獻血證。
2002年,萬小華的同事因急性胃出血急需輸血治療,可當時血庫告急。萬小華得知后,第一時間趕到。從此以后,對于緊急輸血的求助,萬小華總是熱心幫助。
經歷過兩次緊急獻血后,萬小華開始顧慮自己的血液質量是否達標。萬小華懂得,原來每位無償獻血者的血液都會進行嚴格檢驗,只有合格了才能應用于臨床,施救于病人??梢哉f,從參加無償獻血到血液合格,也等于是對獻血者的一次健康體檢,認識到獻血不僅可以幫助別人,對自己身體也有益后,他默默堅持20年,并一直保持著健康向上的狀態。
王玉環
人物簡介:王玉環,女,1970年5月生,懷遠縣包集鎮高莊村村民。
事跡簡介:崔云田的妻子患有精神病,孩子年幼,靠崔云田一人種田支撐。崔云田患病后,無法下地干活,王玉環夫婦主動幫助他們解決生產上的難題。崔云田離世后,王玉環又幫忙照顧他妻子。歲月無情,人間有愛,多年來,王玉環和丈夫就這樣默默照顧著鄰居一家。
王玉環和丈夫勤勞能干,樂于助人,誰家有什么困難,總要上前幫一把,對于崔云田一家,他們施以更多的關愛。忙崔云田家的活兒,王玉環夫婦比自家的活兒還上心。那年玉米播種時節,天氣干旱,看著人家都忙著澆地搶種,崔云田急得團團轉。王玉環二話沒說,跟丈夫一起,使用自家的灌溉機械,利用一天時間,把崔云田家的5畝多土地澆灌一遍,趕在頭茬把玉米播種下地。
不僅如此,王玉環還不斷接濟崔云田。他家缺錢買農資,王玉環夫妻倆就幫他家買化肥、種子。王玉環上街買菜、買水果,也想著給領居家帶一點。
崔云田患病期間,王玉環夫婦每個月都送他到醫院治療,從未間斷。病重彌留之際,崔云田拉著王玉環的手祈求道,“大嫂,俺家還請你照顧著點。”說完,就帶著無盡的遺憾閉上了眼睛。
王玉環把崔云田的妻子當成了家人,主動承擔起了她的飲食起居。一日三餐,熱騰騰的飯菜盛好;時常給她送些水果,栽植花草精心打理著她家的院子……她們沒有血緣關系,卻有著濃濃的親情,王玉環用自己的善行義舉撐起了扶弱濟困的人間大愛。
楊 輝
人物簡介:楊輝,男,1975年7月生,東風社區居民,輝煌文體商貿有限公司經理。
事跡簡介:作為固鎮縣藍天救援隊隊員,楊輝積極參與救援行動,成功搜救出多名走失等困境人員;他熱心公益,多次深入校園、鄉村等開展防溺水安全知識宣講活動,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著初心和使命。
2021年,城關鎮西關居委會附近水塘有人落水,需要緊急救援,固鎮藍天救援隊緊急出動,在事發水域展開救援,兩艘救援艇連續奮戰,通過地毯式搜尋,在兩個石墩下發現蹤跡,楊輝不顧溝深水涼,連續數次潛到水底,成功地將卡在石墩下的落水人員托出水面。
河南省發生特大水災時,經固鎮縣應急救援局報備,固鎮縣藍天救援隊一行15人攜帶裝備星夜兼程馳援河南新鄉市,楊輝所在的搜救小組克服困難,在向導帶領下,冒著生命危險,多次深入鄉村街道,搜尋轉移被困人員,送來飲用水面包等補給。一對老夫妻都80多歲了,當被發現時已被困家里二樓兩天了,為了救他們,楊輝跳進水里,用身體來固定梯子和沖鋒舟,同隊友一道齊心協力將兩位老人接下來,安全送達臨時救護所。
楊輝同隊友多次深入校園、鄉村社區,開展防溺水安全知識宣講活動。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楊輝不忘軍人本色,被評為固鎮縣2021年度“最美退役軍人”。
余 尚
人物簡介:余尚,男,1988年8月生,本科學歷,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事跡簡介:余尚從事臨床工作十余年,擅長消化病學常見病、疑難病及危重病人診療、搶救工作以及電子胃腸鏡檢查、內鏡下常見病治療工作,他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堅守,用行動踐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者精神。
為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逐步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余尚加入第一人民醫院第17批衛生支農醫療隊。在基層工作期間,他不僅致力于做好醫者本職工作,更是利用業余時間,向群眾宣傳老年常見慢性病防護知識,做好常見慢性病材料收集、整理、登記及上報工作,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
疫情期間,余尚堅持在一線接診病人,后來又主動報名支援發熱門診。工作期間,他生病了,吃了藥稍稍緩解疼痛后,又繼續投入門診接診工作中,日均接診病人約100人次。
2022年5月,一位患者在輾轉多地治療未果后,來到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在余尚的耐心診察和專業判斷下,查出出血具體原因,穩定患者病情,糾正患者貧血,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患者病情好轉后轉入外科進行手術治療,后來康復出院。
“醫者仁心,以高尚情操,行仁愛之術,無愧于天地,無愧于內心。”余尚深知,要治病救人光靠滿腔熱情是不夠的,醫德是基礎,更需要有精湛的醫術,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為此,他刻苦鉆研,不斷提升醫術,以求能更好地幫助病人。
袁 夢
人物簡介:袁夢,女,1990年10月生,固鎮縣稅務局第一稅務分局一級行政執法員。
事跡簡介:從村官走到納稅服務窗口,袁夢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從未改變。她以細心、耐心、愛心,真誠服務納稅人,真正為納稅人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贏得了納稅人點贊肯定。
在平凡納稅服務的工作中,袁夢默默耕耘,主動靠前服務,及時解決納稅人難題,用身體力行詮釋了一名稅務人的職責與奉獻。2021年度被評為安徽省十佳納稅服務之星。
袁夢創新方式,積極推進“非接觸式”辦稅繳費服務,牽頭組建了抗疫辦稅群“稅事e線通”,吸納全縣企業辦稅人員400多名,并逐漸成為全縣企業辦稅人員的“云上課堂”。近年來,她帶領青年黨員干部,主動擔當“稅務小老師”,日均互動服務納稅人數十次,切實做到征納互動的“問辦協同”“稅企直連互通”。
2022年,在落實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過程中,她主動梳理優化服務流程,開展專窗服務,牽頭建立退稅流轉工作群,著力提升優惠政策落實效率,將各項政策性退稅辦理時長,由10日壓縮在平均0.5個工作日之內,實現企業在無感中快速享受到各項稅收優惠政策。
針對部分納稅人網上申報不通過等問題,袁夢逐戶分析原因,反復測試,對上級反饋問題并提交運維意見,提出解決方案,異常戶納稅申報順利實現全程網辦,徹底解決納稅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