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蘭是蚌埠鐵路分局工程段退休職工,“非遺”剪紙傳承人。她熱心公益事業,多年來堅持將剪紙作品參加義賣活動,所得收入全部捐給了受災地區和社區困難人群。免費為下崗人員和殘疾人員培訓200余場次,她在春節期間帶著洋溢著濃郁民俗風情的剪紙作品進社區、進軍營,慰問困難人群和武警官兵。為了更好地傳承剪紙技藝,多年來,她在少年宮、中小學、社區等進行剪紙藝術表演培訓650余場,給學生,學生家長,老師,部隊官兵以及居民輔導剪紙技藝,為社會上培養剪紙人才1000余人,同時也大力弘揚了民俗文化。
結緣:剪刀成紙間跳動的音符
“小時候看著外婆剪的窗花,讓我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吳桂蘭回憶說,兒時會靜靜地坐在外婆旁邊,聚精會神地看著外婆剪紙,看著銀閃閃的小剪刀在外婆的手中像一尾靈巧的魚來回地穿梭,不一會兒,一幅漂亮的窗花便在指尖生成。這讓她愈發愛上這門技藝。長大后便利用閑暇之余,自學剪紙。她憑著心靈的感悟,憑著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剪出了一幅幅以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福祿壽喜等為主題的獨具風格的作品。一把剪刀一張紙伴隨著吳桂蘭60余載。她的剪紙作品寓意深刻、生動有趣。除了傳統樣式,吳桂蘭還創作了不少謳歌新時代的剪紙作品,并多次獲獎。
傳承:讓指尖文化“活起來”
在吳桂蘭看來,剪紙的美好在于它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她說:“我學它,剪它,發揚它,就是為了讓我們的時代增加中華民族的傳統色彩?!苯鼛啄?,隨著人們對剪紙文化的不斷了解,也有一些剪紙愛好者專門找到她,跟她學習剪紙技藝,她都免費傳授。為了更好地傳承剪紙技藝,近十多年來在少年宮、中小學、社區、部隊不間斷進行剪紙藝術表演培訓和輔導開辦剪紙課程,給學生、學生家長、老師、部隊官兵以及居民輔導剪紙技藝。吳桂蘭將剪紙帶進校園,通過學習剪紙,讓學生了解剪紙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多次將“非遺”剪紙技藝帶進社區,通過“手把手”教學,讓剪紙技藝走進千家萬戶。
退休后,吳桂蘭就把傳授剪紙技藝作為一項公益事業來做。她參與義賣了30余幅剪紙作品,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公益事業。多次參加市文明辦、市文化館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社區、進校園宣傳活動。2018年5月,著名影星成龍來到蚌埠古名居博覽園,恰逢正在舉辦展覽的她,其中一幅“龍”字剪紙作品有幸被成龍看中并收藏。同年6月“非遺日”代表蚌埠市參加安徽省在鳳陽舉辦的非遺傳承活動。她積極參與文化部門組織的“非遺”宣傳活動110余場次,把“剪紙”這項藝術帶到尋常巷陌的百姓家中。她還代表蚌埠市參加了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蚌埠日”展示活動,2019年受聘龍湖區老年大學教授剪紙課。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她看到醫護工作者冒著生命危險逆行而上,讓人感動,她以“藝”抗“疫”,創作出多幅有關疫情防控的剪紙作品,致敬最美逆行者。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黨獻禮,吳桂蘭創作了“百年奮斗 成就輝煌、紅船起航 鑄就輝煌”等多幅剪紙作品贈送給銀河社區。
吳桂蘭說:“非遺”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尋根性的文化,我愿為這項文化的延續奉獻自己微薄之力。
授藝:義務授徒 傳承藝術
吳桂蘭經常到社區參加文藝活動,很多居民也是在參加活動的時候,見識到了剪紙的魅力,從而喜歡上了這種民間技藝,但是真要學起來可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在雕刻的時候,一片鱗片的形狀都需要雕刻者靜下心來,小心下刀,稍有不慎,一幅作品前功盡棄,很多初學者都覺得特別難學,時常想要放棄,吳桂蘭為了能讓前來學習的人盡快建立信心,經常一幅畫就要教好多遍。因為她覺得,剪紙藝術不單是民間技藝,更是一種正能量的體現。
吳桂蘭說:“我不但要自己繼續剪紙,而且要繼續帶動培養剪紙愛好者剪好紙,非遺保護需要生存繁衍的土壤,需要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我要把這門民間藝術一代代傳承下去。”因此,只要有人上門求教吳桂蘭就會既耐心、又毫不保留地把技藝傳授給他們,一邊給他們講原理,一邊自己進行現場剪紙給他們看,還毫不吝嗇地把自己買的紙給“徒弟”剪,事后吳桂蘭又進行當場點評,使求教者學得快、記得牢、用得上,少走彎路。4年前,五河縣的一位姑娘上門求教,吳桂蘭爽快地答應了。那位姑娘只上門5次,就學會了剪紙。她非常感激地說:“吳桂蘭老師的無私傳授,真好?!?/span>
巧手守初心,冰心鑄技藝。對于欣賞者來說,剪紙是一種裝飾品;對吳桂蘭而言,剪紙是藝術和故事,剪紙是她一輩子的信念,正是因為這種信念,才讓她堅守初心將剪紙技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