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地方特色文化的集中體現。安徽省五河縣臨北獅子舞作為一種特色民間藝術已作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關注和保護,并以一種蓬勃發展的態勢傳承下去。
臨北獅子舞源于清朝末年,原是漢族民間舞蹈,經回民演出后,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豐富了獅子舞的表現形式,存儲了淮河流域回漢人民獨特的文化觀念、審美情趣和民風民俗,對當地回漢兩族文化交融有很好的促進作用。1954年,臨北獅子舞被層層推薦選拔參加全國首屆民間藝術表演,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2003年,參加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表演賽一等獎;2006年,又被第一批收錄進了《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圖為在臨北回族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開展的獅鬧元宵活動。
臨北獅子舞分為兩類:文獅、武獅。文獅一般是戲耍性的,擅長表演各種風趣喜人的動作,比如:撓癢癢、舔毛、抓耳撓腮、打滾、跳躍、戲球等等;武獅子則重在耍弄技巧,最普通的是踩球、過蹺蹺板,常見的場景是一人拋球引獅,八人牽線舞獅,再配以威風鑼鼓演奏,聲勢浩大。其中引獅人尤為重要,需兼備舞蹈和武術功底,再加收放自如的現場掌控能力,與牽線人默契配合,逗引頭獅做出跳、抖、搔、扭等各種動作,配合小獅子踏著民樂鼓點搖擺起舞,時而威風凜凜,時而憨態可掬。舞蹈動作歡快簡潔,配器生動流暢,通過獅子的撲、閃、騰、挪,把獅子的獸性與靈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舞獅人通過抓癢、親昵等動作,把獅子的喜、怒、哀、樂渲染得恰如其分。
鄉村“春晚”,獅子舞表演豐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
臨北獅子舞屬喜慶性舞蹈,娛樂性、趣味性較強,群眾認可度高。在這里,每逢傳統節日和重大活動,象征吉祥的獅舞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參演難度不大,群眾參與度高。在臨北回族鄉農村喜慶節日中,常有獅子舞演出活動,表演人數一般有7—8人,5人敲鑼打鼓,2人舞獅,伴奏樂器有大鑼、小鑼、鼓、镲等。通過簡單培訓,老少皆可參演,群眾參與度較高,薪火相傳,增強本土文化認同。(作者 劉二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