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子招展:市聲里的煙火流年
文圖/徐 琦
上世紀50年代同源茂飯莊舊貌 (圖片資料)
蚌埠開埠初期的商業街景(圖片資料)
夜色里燈火璀璨的同源茂
鳳陽路上的中華老字號王恒昌藥號
蚌埠商貿興于鹽糧交易。1915年時,當地僅有十余家零散糧攤,尚未形成規模市場。隨著蚌埠糧業公所的設立,市面糧行開始實行商號經營。據記載,玉興號為蚌埠最早的糧行商號。
20世紀30年代初,蚌埠商業已形成各類專業市場。商業資料記載,當時有鹽糧市場、米坊街糧市、鹽巷子鹽市、淮珠菜市場、東安市場,雜貨炒貨集中在華盛街市、篾匠街的竹器市、緯二路的布拉條街、升平街是麻袋商戶的聚集地,華昌街芝麻巷以糖紙號著稱,鄰近各縣的果品干鮮商販多集中在輪船碼頭附近的中興街。
老商號的市井風情
店鋪幌子是中國傳統商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店鋪的標識,更是商家展示自身特色和吸引顧客的重要手段。商號取名向來注重吉祥寓意,店鋪招牌多選用富有美好含義的字詞。早年有文人曾作過一首“字號詩”,將當時商家最喜愛的吉利字巧妙串聯成篇:“和寶鼎泰盛元祥,仁義隆福宏發昌,大洋中華復鴻順,興業豐匯怡慎長”。這些字眼任意組合,便能構成既朗朗上口又寓意吉祥的商號名稱。人聲熙攘的二馬路和華盛街上簇集著有名氣的商號,街巷里,鱗次櫛比的店鋪門楣上的匾額或屋檐下布旗招幌上帶有“祥”“昌”“泰”“豐”“德”等字的商號隨處可見。
一些飯館的店名也頗有文采,如“六合春”菜館,華盛街西的“太白樓”酒家,太平街北的“洞天居”,這些雅致的商號為熙攘的街市平添幾分清新。壽縣人陸車五在柴行北口開了家“將就館”的小飯店,店面不大,利潤微薄,卻因這個別出心裁的店名而讓人過目不忘。
1927年開業的天成公司是當時蚌埠最大的百貨商店,營業大樓坐落在繁華的二馬路中段。整棟建筑采用傳統木結構立帖式,外部裝修卻為西方巴洛克風格,底層商店大門采用古希臘圓柱設計,上方拱券、柱頭裝飾著西式“山花”雕飾。那時候,二馬路的店鋪多是單層或簡易的兩層建筑,門面裝修簡單,天成百貨的這座建筑堪稱豪華。
當時經一路上的糧行和華盛街店鋪多用黑漆鐵皮,上面用美術字書寫商號。熱鬧的二馬路商業街匯聚了各類商鋪,旅館、飯莊與藥鋪,各式粗布招幌林立,布旗招展,黃包車夫和行人穿梭其間,勾勒出一幅繁華的商業街景。
雖然“品牌”是現代西方傳來的術語,但中國人很早就有“品牌意識”了。民國時期的《南京新報》曾記載當時鞋店分級:“一級舶來品專營,二級中西兼備,三級主打本土布鞋”。二馬路的三級鞋店專營傳統手工制品的鞋帽,店中的千層底布鞋采用天津“日升齋”工藝制作,用料扎實,做工考究,深受淮河上游正陽關、壽縣等地客商青睞。鞋店出售的布鞋以松鶴為標記,店門前豎立廣告牌告知:“天津千層底鞋,松鶴為記,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廣告牌下常年放著鋒利的菜刀和一雙布鞋,顧客可以當場取刀剁鞋底驗證質量。雖然鞋店的布鞋價錢可抵得上一雙皮鞋了,但是布鞋質量過硬,口碑好,“一個去,百個來”,顧客絡繹不絕。
公泰醬園的醬菜遠近聞名,公泰醬園用揚州五亭橋作為自己的注冊商標。凡是公泰出售的醬品必須要印上專屬的五亭橋商標印記。公泰的產品質量好,不缺斤少兩,商家和顧客看到五亭橋商標的產品,就會放心購買。曾有富商欲以一萬塊銀圓買此商標,但是被精明的公泰醬園老板拒絕了。
當然以假亂真的仿冒品還是常會出現。1942年年底,三級鞋店在《安徽日報》登了一則緊急聲明:“本號創設數十余年,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早為各界人士所贊許,有口皆碑,查有無恥之徒,在本處各埠冒充本號招牌?!庇纱丝芍?店家打假早有年頭了。這則聲明既打假又替鞋店揚名,讓來年生意越來越紅火。
“小上?!钡纳饨?/p>
上世紀30年代,蚌埠憑借水陸交通優勢,崛起為南北通衢,商市日趨繁華。當年在上海大都市被譽為“東方巴黎”的時候,蚌埠也有了“小上?!钡姆Q號,當時流行一句話:“中國有上海,蚌埠有‘下海’”。這句話體現了街市的繁榮景象,也折射出老蚌埠商人的精明特質。
在現代商戰中許多常見的營銷手段,其實并不新鮮,百年前老蚌埠的商號早就通過店鋪布置、廣告促銷等方式有效推動商品銷售,引導消費行為了。彼時商界競爭激烈,山東幫、河南幫、懷遠幫各地商人紛紛抱團經營。為搶占市場,也是各出奇招。1927年,紹興人創辦的天成公司開業,為了能一炮而紅,開業前公司就派人赴全省各地張貼廣告,廣為宣傳。開張當天,張燈結彩、西洋樂隊鼓樂喧騰,商民紳耆萬頭攢動,場面壯觀。
寧波人桂安卿經營的老鳳祥銀樓是皖北響當當的商號。銀樓老號為二層門面,正門兩側設大玻璃櫥窗。建筑呈三進格局,前店后坊。中廳鋪陳考究,羊毛地毯鋪地,用來會客洽談生意,店面墻體裝飾灰黑色水磨石,典雅氣派。
當年的臨街鋪面店堂陳設,多數是門面朝大街,木柜臺與門面平行橫置的老式格局。1946年,鼎昌棉布呢絨綢緞局開業時,“仿上海店堂陳設,營業廳堂正面和兩側置柜臺,中間設玻璃樣品柜。”也是這一年,浙江鎮海人林鴻勛在二馬路東段接手一間倒閉的商
鋪。為使新店與眾不同,林鴻勛將舊門面徹底翻新,店堂地面鋪設大城市時興的紅色水磨石地板,臨街的玻璃櫥窗內陳列著兩個男女模特模型,還特意從上海引進了彩色日光燈照明,經過改造的店面煥然一新,時尚而新潮,引得行人駐足側目。
俗話說:“一種買,千種賣。”二馬路的鼎昌棉布呢絨綢緞局,是全市綢布業最大的商號。當時同業多使用零擔運輸方式,到貨慢,而鼎昌則采用快件托運,三日內貨達。對于暢銷商品,會派專人外埠背運回來,隔天貨物就能到店。布料花色繁多,明碼標價,尺碼足量,顧客沒有不滿意的。
中國商業文化不僅強調誠信,也特別注重人情。逢年節或店周年日,鼎昌都會準備贈品饋贈顧客,夏季會定制蘇州風景紙扇,年終則印制日歷,這些頗具人情味的營銷手段使得鼎昌商號生意日益興隆。
天成百貨公司以貨品齊全著稱。在處理積壓的滯銷商品,自有一套方法:滯銷商品統一八折出售,購物滿三塊錢即贈送當時暢銷的“三友實業社”的毛巾。公司定下規定,壓倉貨按銷售額提成,積壓越久提成越高,這樣店員們都搶著推銷存貨。
商號競爭,不乏出奇制勝者?!巴礃恰痹〕匾蚪洜I不善,被安慶人汪若波接手后改名為“天然池”。為給新店造勢,在門前貼出征聯啟事,出上聯:“天然池池水汪汪若波濤萬頃”,懸賞征集下聯。最終,復旦大學的陳貫五先生以下聯“望淮樓樓閣高高懷珍珠千顆”拔得頭籌,成為市井佳話。這次征聯活動反響熱烈,應征對聯數量頗多,評獎結果公布后,有落選者因對評選不滿鬧得沸沸揚揚。果然如汪老板所愿,這一招讓天然池打響了名聲。
不散的市聲
“人叫人千聲不語,貨叫人點頭自來”,這是做生意人的信條。1931年春天,廬江人王仲章在二馬路開設了王恒昌藥鋪。那時這條街上已有山東人開的老大年藥房、東萬生藥房,還有懷遠人經營的德和裕藥房,整條街藥鋪林立。
王仲章早年以藥鋪“水客”身份入行,深諳藥理。他執掌的王恒昌中藥鋪在選材與加工上尤為嚴苛。別家藥鋪切藥皆用大刀,唯獨王恒昌堅持小刀精切,藥片要薄,炒藥要焙出香。抓藥時一味一包,絕不摻雜,藥包出店藥名、功效及發藥人簽章齊全,再捆成上尖下大的藥包,分量一目了然,價格公道。為顧客服務精益求精,藥鋪備下茶水座椅,并代客煎藥,送藥上門。夜間售藥窗口標注“日夜配方”,隨叫隨應。后堂水缸常年養著活鱉,以備急需現制桂枝炒白芍、鱉血炒柴胡等特殊藥材。雖然王恒昌藥鋪開店較晚,但憑借誠信經營,很快就后來居上。
當年同仁堂藥店緊鄰著王恒昌藥鋪。王恒昌主營草藥,同仁堂則以北京“同仁堂”的丸、散、膏、丹中成藥見長。兩家互補合作,王恒昌的藥方可去同仁堂配制成藥,同仁堂的處方也能就近在王恒昌抓草藥,彼此相得益彰。
舊時餐飲業俗稱“勤行”?!稉P州畫舫錄》載“廚茶傭謂之勤行”,足見此稱由來已久。老蚌埠各家飯店、酒樓待客皆以殷勤周到聞名,雖規模不一,卻各有經營之道。
同源茂飯莊專營京津風味菜,尤以掛爐烤鴨聞名。營業時,掌柜李成茂必定會身著長衫,立于店前,笑臉迎客,每逢官紳貴賓會宴,飯莊會奉送“敬菜”。賓客觥籌交錯間,店堂伙計高聲唱報“老板敬菜”,李成茂親自端上兩道招牌菜。做東的主人因得老板禮遇,在賓客面前備感體面。除敬菜外,飯莊有時還會附贈“禮券”,因經營有方,同源茂門庭若市。
公正飯店是20世紀20年代初就營業的一家菜館,主打懷遠口味淮上菜。飯店位于華盛街和中山街的十字路口,人來人往,進店的顧客多為皖北地區的農民和往來客商。公正飯店有位跑堂伙計叫王學詩,用泗州戲唱腔叫堂。顧客點菜后,他以唱代喊,用泗州戲唱腔向灶房報菜名:“來客兩位,兩錢豆芽,三錢花生米,四碗稀飯,八塊炸油餅”。那拉魂腔“高亢婉轉,令人食客備感親切。公正飯店老板李振芳,有個小兒子李虎臣,自幼愛好京劇,后來成為蚌埠京劇團名角,不知是不是耳濡目染,受了當年這位“唱堂”伙計的影響。
漫步城市街巷,時常能與那些泛黃書頁中記載的老字號不期而遇。這些歷經百年滄桑的商號,依然煥發著蓬勃生機。那彌散在歲月里的市聲流年,已成為這座城市最生動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