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到處是一片碩果累累的景象。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大新鎮新北村公路邊的棗林里,連片種植的棗樹掛滿了金燦燦的棗子,人們正忙著采摘、包裝、運輸。
種植大戶郜宗西一大早就忙活開了,他以前在外地發展,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為了更好回報家鄉,在鄉賢勸說下,他選擇返鄉,流轉近500畝土地,嘗試種植冬棗、桃子等經濟作物,其中冬棗種植面積50畝。為了讓冬棗種植規范化,大新鎮農技中心聘請專業技術員定期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督促減少使用農藥,推行綠色生產,提升冬棗品質。
新北村是大新鎮重要的特色水果生產基地之一,因為毗鄰淮河,土壤濕潤肥沃,適合種植瓜果蔬菜等多種經濟作物,但以前“小散亂”的種植模式讓當地蔬果的收成和品質不突出。近年來,新北村盤活撂荒土地,發揮種植大戶示范帶動作用,持續推進農業新技術試點、新品種的引進,郜宗西就是其中之一。
“冬棗種植技術是提升品質的關鍵,種好了,一畝地收入上萬元沒有問題。”大新鎮農技中心負責人胡明龍說,目前,五河縣冬棗種植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較高標準的規?;⒁幏痘N植,種植技術也不夠成熟?!跋褊谖鬟@樣的種植大戶,鎮里采取跟蹤服務的方式,在種植技術方面提供全程免費指導。今年他們的冬棗取得了大豐收,比種植傳統糧食作物增收翻了兩三倍,這給村民們帶來很大的觸動和帶動,接下來的發展會越來越好。”胡明龍說。
“我們夫妻倆常年在棗林打工,一年收入加起來有兩三萬元,還能幫助兒子兒媳婦照顧小孩,挺知足的?!毙卤贝宕迕駰铠P蘭說,她早上送過孫子上學再到棗林采摘冬棗,兩邊都不耽誤。
據種植戶郜宗西介紹,冬棗產量高,價錢也高,在皖北地區種植冬棗的也不多,攻克了種植技術難題,所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目前,鎮里的技術支持讓他在種植上吃了一顆定心丸。
近年來,大新鎮按照五河縣委、縣政府明確的“蔬菜、林果”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立足本地實際,大力引導農戶發展林果種植與觀光采摘產業,助力當地村民致富增收,讓“富民樹”更加枝繁葉茂,“富民果”更加飽滿紅艷。(陳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