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王蘭蘭 關敬生 攝
蚌埠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遺址博物館。 王蘭蘭 關敬生 攝
國家文物局前不久評出新一批10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蚌埠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列其中。這里不僅有7000多年前淮河先民留下的陶器刻劃符號,還有2600年前的春秋鐘離君柏墓,“一個公園、兩處國寶”,成為解碼淮河文明起源、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窗口。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創新闡釋滔滔淮河在中華文明史冊中的貢獻,將成為區域文旅融合發展中的閃亮“星斗”。
一個公園兩處“國寶”
走進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考古工作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領隊張東正和伙伴們整理發掘資料?!叭脒x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對幾代考古人多年辛勤耕耘的最大肯定,更是對雙墩遺址本身所蘊含的非凡價值的最好詮釋?!睆垨|說。
雙墩遺址的傳奇始于1985年的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歷經蚌埠市博物館搶救性發掘、安徽省文物考古所聯合發掘,直至2014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工作隊長期駐場,遺址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
最令人矚目的發現,是出土了超過600件帶有刻劃符號的器物。這些符號內容豐富,生動描繪了狩獵、捕魚、采集、種植等場景,被學術界認為是探索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線索。同時出土的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以其精湛技藝和生動造型,被譽為目前我國考古發現年代最早、最精美的史前雕塑杰作,是國家一級文物。這些遺存共同鑄就了雙墩“淮河文明之光”的美譽,實證了其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作為淮河流域重要源頭的地位。
“我們不僅關注符號本身,也深入研究它們的埋藏環境、載體情況。”張東拿起一塊夾碳陶片解釋道,“根據研究,這些符號很可能是在陶坯晾干階段,由聚落里的陶工刻劃上去的。這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已經具備一定的藝術氛圍和表達需求?!?/p>
雙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獨特價值還在于:除了距今約73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這里還靜臥著2600年前的春秋鐘離君柏墓。該墓葬的發現,打開了塵封的鐘離國歷史大門。其獨特的圓形墓坑和放射狀墓道設計,直觀體現上古“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研究古代哲學與喪葬制度的珍貴實物。
兩處文化遺產于2013年同時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雙墩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步入快車道:2017年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21年入選《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大遺址項目庫;2025年6月,正式躋身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行列。
據介紹,如今,該遺址公園已基本實現全園常態化對外開放,主要圍繞兩個“國寶”,打造集遺址保護、價值闡釋、遺存展示、考古研究、科普宣傳、生態涵養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立體守護“文明之光”
初秋的夜晚,淮河兩岸已微有涼意。56歲的雙墩村村民姚運標裹了件薄外套,拿起手電筒向著雙墩遺址走去。近二十年來,無論寒暑,巡查遺址安全成為他雷打不動的習慣。
“最開始就我一個人在轉悠,現在有3個人輪流值班?!币\標用手電光照亮一根界樁,“喏,就從這里開始,每晚要繞著整個遺址保護區走兩圈,重點查看有沒有偷偷挖溝、取土或者盜掘的痕跡。”
“當文保員,責任心最重要?!币\標回憶道,“有一年冬天特別冷,半夜我巡查時,突然聽到挖掘機的聲音,心里咯噔一下。趕緊跑過去,發現有人正在遺址邊緣挖沙!我立刻沖上去攔住了?!焙髞淼弥歉浇迕裣肴∩成w房,姚運標和隨后趕來的同事一邊報警,一邊苦口婆心地給村民講解遺址價值,“最后村民也明白了,主動道了歉。從那以后,我們進一步加強了宣傳。”姚運標說。
守護千年文明,單憑人力不夠。科技與制度創新,為雙墩織就了立體“防護網”。在雙墩遺址核心區,矗立著一座占地8000平方米的保護大棚?!俺斯ぱ膊椋飪冗€設有水文監測設備,實時掌握溫濕度、地下水等環境變化。”遺址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正在推進中的大棚升級改造計劃,還將創新性地增設金屬遮陽格柵、二層觀景平臺及VR沉浸式體驗空間,未來這里將兼具文物本體保護、精品展覽展示與科普研學教育等多重功能。
機制創新更注入司法力量。2022年,淮上區人民檢察院在遺址公園管理處設立全省基層檢察院首家“文化遺址保護檢察工作站”?;瓷蠀^檢察院副檢察長高帥介紹,工作站與管理處建立了線索移送、聯合巡查、法律咨詢、案件會商的全鏈條合作。一旦發現破壞行為,信息直通工作站,檢察院依法介入監督,必要時提起公益訴訟。同時,針對管理漏洞,及時發出檢察建議,推動制度完善。
三年多來,檢察干警與遺址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已成為“保護同盟”?!懊磕晏囟ü濣c,我們都會攜手管理處舉辦普法宣傳活動,送法進校園、進社區,通過展板、手冊、互動問答、以案釋法等多種形式,宣傳文物保護的法律知識和理念。”高帥說,“只有讓保護意識扎根人心,才能形成全社會守護的長效機制?!?/p>
互動體驗先民生活
“同學們,看這個碗底符號,像不像現在的‘井’字?”雙墩遺址博物館內,講解員劉燕的聲音清脆響亮。圍在她身邊的小學生踮著腳湊近展柜,眼里滿是好奇。自遺址公園開放以來,劉燕從項目管理崗轉崗為講解員,“每天負責兩場公益講解,關鍵要用大家愛聽、能懂的話來講?!?/p>
不久前,提升改造后的雙墩遺址博物館全新亮相,空間布局更科學,流線更清晰。集中展示的陶器刻劃符號、石制及骨制的早期漁獵工具等文物,通過精心展陳方式,將7300年前淮河先民們采集、漁獵、制陶、生活的場景“搬”到觀眾眼前。
“這次改造,我們特別注重互動體驗?!眲⒀嘟榻B,“在互動電子屏上,還專門可以像玩游戲一樣,輸入自己對某個刻劃符號的解讀,體驗一把‘小小破譯家’的感覺。多媒體設備可以讓觀眾直觀看到遺址發掘、保護及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的全過程?!?/p>
在雙墩,“活”起來的不只是靜態文物。文化IP開發與文旅融合,正為古老土地注入蓬勃生機。遺址公園聯合相關單位,挖掘雙墩文化元素,開發出系列文創產品,講述雙墩故事的繪本、印有符號的文具盒、小巧的符號冰箱貼等物件備受游客青睞。
目前,公園內的配套設施日益完善。除了核心的博物館和展示中心,精心打造的雙墩文化村、非遺展示區等也已建成投用。這些區域不定期舉辦花鼓燈、泗州戲等蚌埠地區獨具特色的非遺展演活動?!斑z址公園為公眾打開觸摸文明脈搏的窗口,增強文化自信,也為地方發展注入文化動能?!卑霾菏形穆貌块T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動遺址公園與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靚淮河”工程等優質資源聯動,打造集歷史體驗、生態觀光、濱水休閑于一體的精品文旅線路,“通過多樣化、沉浸式新場景,讓游客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學,來了還想來。”淮水奔涌不息,游客在感受史前文明的同時,也能領略地方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流域文化共同體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向心力。(孫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