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埠市張公山街道金域社區,提起居民張潔的名字,街坊鄰里無不豎起大拇指。這位失去一條腿的80后女性用十年的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親情樂章,因事跡突出,張潔被評為2025年第二季度孝老愛親類“蚌埠好人”。
十年堅守,用孝心撐起家庭重擔
張潔,女,1988年生。13歲時,命運給了她沉重一擊——因骨肉瘤左腿高位截肢。然而,病痛并未擊垮她,2011年,她通過努力以優異成績從安徽省特教中專計算機專業畢業。
命運的考驗在2014年以洶涌的姿態襲來。外公突發腦梗半身癱瘓,外婆體弱多病,大舅腦梗行動不便,二舅手部殘疾,而就在此時,張潔的父母也因長期操勞,雙雙病倒。這個家,突然就只剩下張潔能扛起重擔。面對家庭的重重困境,張潔沒有絲毫猶豫,毅然扛起了照顧兩位老人的重擔。
2022年是煎熬與突破交織的節點。外公因“白肺”住進ICU。在那段最艱難的日子里,張潔寸步不離地守在醫院。出院后,護理難度更大:她每天跪著為外公清洗氣切導管,這個連專業護工都小心翼翼的精細活,她做得一絲不茍;為讓鼻飼營養均衡,她查閱醫書自創食譜。十年間,外公身上從未出現過一塊褥瘡,房間里始終干凈清爽。
張潔和女兒一起閱讀
專業護理,用知識守護親人健康
在照顧外公的過程中,張潔深刻體會到非專業護理可能帶來的隱患 ,也促使她將 “憑經驗照顧” 轉變為 “用知識護理”。她從書店搬回專業書籍,在深夜哄睡女兒后,常常捧著書本在床頭讀到凌晨,書頁間密密麻麻標注著筆記:“鼻飼溫度需控制在 38-40℃”“翻身頻率每2小時一次”“被動運動需規避關節過度牽拉”。
按摩護理則融入了康復醫學原理。她根據外公的身體狀況設計了“關節活動操”:左手固定肩關節,右手輕緩旋轉手臂完成外展動作;拇指按壓足三里穴位時,力度控制在“皮膚微微泛紅但不疼痛”。為掌握最佳力度,她曾在自己手臂上反復練習,直到找到精準的施壓點。
“這孩子自己走路都不方便,卻總跪著給老伴擦身。”外婆抹著眼淚說,張潔的父母既心疼又自豪:“我們勸她別太累,她總說‘外公把我帶大,現在該我照顧他了’?!?/p>
自強不息,用大愛回報社會
在日夜照料親人的間隙,張潔從未忘記與自己“同頻”的群體。在失去左腿十年后,她在2011年安裝假肢時與德林義肢公司結緣??祻秃螅粼诠竟ぷ?,用自己的經歷鼓勵患者。2022年,她與友人合伙創辦義肢工作室,專為殘障人士定制康復器材。
工作中,她特別關注骨癌患者?!拔叶麄兊目唷!睆垵嵳f。她會花幾小時傾聽患者傾訴,手把手教他們使用義肢。10年前,26歲的孫浩因車禍全身癱瘓,妻子離世后一度消沉絕望。張潔每天來到病床前,輕聲講述自己的故事:“我也曾覺得天塌了,但你看,我現在不僅能照顧家人,還能幫助更多人?!痹谒墓膭钕?,孫浩最終重拾生活勇氣。
從1988年的啼哭到2024年的堅守,張潔的人生時間線里,每個節點都刻著“不服輸”的注腳。她用拐杖丈量過苦難的深度,用義肢撐起家庭的重擔,更用大愛為身邊的殘障者鋪就重生之路。就像蚌埠冬日里的臘梅,越是寒風刺骨,越要綻放出穿透陰霾的香氣——這香氣里,有孝老愛親的傳統底色,有自強不息的時代光芒,更有“人間值得”的生命傳奇。(謝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