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發布2025年第二次“中國好人榜”,蚌埠市金明獲評敬業奉獻類“中國好人”。
晨光熹微,71歲的金明一如往常,早早踱步在蚌埠市禹會區馬城鎮馮嘴村的傳承基地。從15歲結緣花鼓燈,到如今成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從孤身千里走淮河尋根問脈,到創辦傳承基地培育五千“燈娃”;從田間地頭的采風記錄,到國際舞臺的文化綻放,金明用半個世紀的堅守,詮釋著對傳統文化的赤誠之心。
正如他所言:“淮河的水養著花鼓燈的魂,我這輩子,就是要把這捧‘東方芭蕾’的火種傳下去?!?/p>
1960年,6歲的金明隨父母遷居蚌埠。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見村口的老槐樹下,一群衣衫襤褸的莊稼漢正踩著顛簸的節奏起舞?!靶瑤妥佣寄テ屏耍_趾頭露在外面,可他們跳得那么帶勁!”多年后回想起那個場景,他仍難掩激動。
9歲登臺演出,15歲考入蚌埠市文工團,命運的軌跡悄然改變。機緣巧合下,金明拜入花鼓燈一代宗師馮國佩門下。
“師父常說,花鼓燈是淮河的魂,丟了它,就等于斷了根。”恩師的教誨如燈塔指引,讓金明在藝術道路上愈發堅定。
1973年,金明帶著首部原創作品《月夜練兵》嶄露頭角。正當掌聲如潮時,他卻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爱敃r追求形式創新,反而丟了花鼓燈的魂?!瘪T國佩的一句“淮河邊村村有燈窩”點醒夢中人。從此,這個身材瘦削的年輕人開啟了長達十年的“尋根之旅”。
凌晨的淮河碼頭,泥濘中跋涉的身影,暴雨中搖晃的油紙傘……這些畫面定格成金明尋訪“燈窩子”的珍貴記憶。
數年間,他徒步丈量豫皖蘇三省交界,走訪百余個村落,用泛黃的筆記本記錄下近萬首民間燈歌、數不勝數的舞蹈語匯?!坝行┐遄舆B路都沒有,餓了啃幾口干糧,渴了喝口井水解乏。”回憶往昔,金明輕描淡寫的語氣里透著幾分豪邁。
2008年,退休后的金明自籌資金,將馬城鎮馮嘴村廢棄校舍改造成傳承基地?!斑@里的一磚一瓦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不能讓它荒廢了?!比缃?,這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傳承基地,已成為花鼓燈愛好者的精神家園。
2017年金磚國家峰會和2019年“一帶一路”(青島)高峰論壇期間,與會人員文化交流來到馮嘴村。金明編排的《淮河邊的玩燈人》《歡騰的鼓鄉》讓外國友人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演出中所使用扇子也被外國友人帶向世界各地。
在金明的推動下,花鼓燈進校園蔚然成風。他編寫的《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習·安徽花鼓燈》成為不少高校舞蹈專業的必修教材。2021年,他指導學生編排的《安徽花鼓燈》在世界舞蹈錦標賽摘銀。
由他編創、導演的《好一個花鼓燈》《珠城的傳說》曾榮獲中宣部、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10余部作品獲文化和旅游部頒發的優秀作品獎。先后獲評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安徽省勞動模范等榮譽。
與花鼓燈相伴五十余載,這份熱愛早已成為金明此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如今,他一如既往地忙碌著,無論瑞雪飛舞、太陽當頭,求教于民間老藝人,呼吸著鄉間的野風,飲著甜甜的淮水,立足民間、創新弘揚傳承花鼓燈文化的步履依然有力。(周芳林 何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