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39.85%;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連續十個季度下降;六大高耗能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8.3%……一組來自蚌埠市工信局數據的背后,是蚌埠市以“雙碳”戰略為引領,推動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綠色轉型之路。
政策導向 政企同心赴“綠”
在“雙碳”戰略引領下,蚌埠市工業經濟加速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一串串亮眼數據背后,是政策引導、企業創新、技術升級等多方面協同發力的結果。
我市建立“雙控+雙促”機制,將“雙碳”目標作為工業發展的根本遵循,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制度保障,出臺了《蚌埠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一系列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舉措,通過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兩新”政策實施、“兩高”項目嚴控、園區循環化改造等重點任務,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和工業經濟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記者從市工信局獲悉,我市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連續十個季度下降,六大高耗能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8.3%,重點行業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93.94%。
今年上半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374.73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量26.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9.85%。全市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用能結構優化取得積極進展。
在安徽佳先功能助劑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對全廠的蒸汽末端排汽余熱回用,每天節約蒸汽7至8噸。“經濟賬、環保賬,要一起算!光有經濟,沒有環保,是不可持續的?!痹摴靖笨偨浝硗瘧c軍算了一筆賬,2024年,僅僅通過節能減排這一項,就節約成本200萬元至300萬元。
這僅僅是我市實施“設備更新+工藝革新”雙輪驅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圍繞重點用能行業企業,加快工藝革新,實施系統節能改造,鼓勵先進節能技術的集成優化運用。推廣應用高效節能產品和裝備,推動重點耗能企業高耗能設備實施更新改造,著力提高終端用能設備能效水平。
蚌埠中聯水泥有限公司通過窯爐改造實現熟料能耗下降約11%,年節煤約5000萬噸,減排1.4萬噸;蚌埠金黃山凹版印刷有限公司通過生產線改造,非甲烷總烴排放量大量削減;蚌埠國顯科技有限公司通過節能技改,單位產值能耗下降約8%;蚌埠市和平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通過設備升級,蒸發效率提升了約三倍。
通過持續的技改升級,工業發展的“轉”型之路越走越穩。
生態優先 算好“環保賬”“經濟賬”
2022-2024年,我市連續三年獲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督查激勵。“綠色制造的成群崛起,為我市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笔泄ば啪止澞芸瓶崎L桂強如是說。
堅持創新驅動,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為高質量發展騰出空間,經濟結構更趨優化。中國傳感谷、中國玻璃谷、商業航天產業園、皖北低碳新材料產業園“兩谷兩園”集聚成勢。據桂強介紹,今年上半年,我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為4.1%、居全省第5位,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8%,高于規上工業10.9個百分點。
“在退市進園項目的籌備之初,我們就堅定了打造綠色工廠、花園工廠的決心?!?nbsp; 蚌埠化工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勇說,從廠房建設的規劃設計階段開始,就將綠色理念深深融入其中,對廠區的綠化布置、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規劃,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節能降碳減排措施。
構建“金字塔式”綠色制造梯度培育體系。我市累計創建國家級、省級綠色制造單位63家,樹立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轉型樣板,這些標桿企業不僅自身實現了節能降耗,更通過“頭雁”效應帶動整個產業鏈升級。
國家級供應鏈管理企業安徽豐原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實施供應商績效管理,共同構建綠色供應鏈,極大地提升了區域產業的整體“優”質水平。
2024年,蚌埠高新技術開發區成功獲評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實現我市在該領域“零的突破”。在清潔能源替代、資源循環利用、數字化賦能、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等方面形成了系統性解決方案,為區域工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實踐樣板。
“堅決杜絕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入駐園區。”高新區科技工信局有關負責人劉小龍介紹,園區出臺了《碳達峰試點園區建設方案》等,實施能源低碳綠色轉型、工業領域碳達峰等九大行動,建成運行高新區能碳管理平臺,對接入平臺的企業發電量、減碳量等數據實時監控分析。
數字賦能 治理精準增“效”
“工業經濟循環綜合利用,既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也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卑不肇斀洿髮W金融學院博士宋俊秀說。
“依托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化與綠色低碳產業融合,探索產業增長新動能。”市工信局節能科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市搭建了“1+N”數字賦能平臺,以數字技術賦能增效,助力提升資源利用率及管理效能,推動重點企業加大能源管控信息化系統建設。
蚌埠凱盛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實現生產全流程智能管控,降低了關鍵設備故障停機率、噸玻璃能耗,現場作業協同效率有了較大提升。
目前,我市正通過在線能耗監測系統,測算重點用能企業的“碳足跡”,為綠色轉型安上了“智慧大腦”。
我市還創新了“產業耦合+區域循環”模式,大力推進產業循環經濟、耦合發展,推動行業間首尾相連、互為供需和生產裝置互聯互通,實現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和產業循環銜接,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效率不斷提高。2024年,全市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93.94%,典型企業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98.3%。
高新區通過廣泛部署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實現工業用水“三全回用”(收集率、處理率、回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大幅提升;安徽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蚌埠卷煙廠通過研制二次閃蒸汽回收利用系統,年節約蒸汽四千余噸,節費能源開支上百萬元;安徽寶鋼制罐有限公司與華潤雪花啤酒(蚌埠)有限公司的易拉罐JIT罐垛輸送連廊,大幅提高了生產和物流效率,優化了庫存;安徽金祥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創建“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規范條件企業”,進一步構建我市電池產業循環閉環。
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以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引領,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綠色技術創新,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深度融合。(周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