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之濱,故名淮濱。位于豫皖兩省交界的淮濱縣古稱烏龍集,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文化的交匯點。
8月26日,記者隨2025年“千里淮河今安瀾·行走淮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探尋這座縣城“港產城人”融合的崛起密碼。
開放帶動 強產業筋骨
“淮濱港和蚌埠港每天都有貨輪往來”
晨光灑向淮河主航道,信陽港·淮濱中心港的龍門吊正精準抓取集裝箱,滿載貨物的輪船鳴笛啟航,即將駛向東方。
“這里是河南省到達沿江沿海港口最快捷、通航距離最短、單船??磕芰ψ畲蟮母劭凇!闭f起淮濱中心港的作用,信陽市淮河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明明一臉驕傲。
圖為信陽港·淮濱中心港。尤靖文 攝
千里淮河,淮濱以上,淮河落差是177米,淮濱以下,淮河落差僅為22米,這,成就了淮濱中心港“千里淮河第一港”的地位。
一個是“千里淮河第一港”,一個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說起淮濱中心港與蚌埠港的聯系,黃明明介紹,淮濱中心港2022年1月4日正式運營,當年便開通了至蚌埠的集裝箱航線,現在,蚌埠至淮濱“每天都有貨輪往來”。
目前,淮濱中心港已開通10條集裝箱航線,同時積極推進開通上海等航線。數據見證飛躍,2022年開港首年,淮濱中心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萬標箱,2024年已達50456標箱,同比增長65.62%。
城以港興,人因產聚。
淮濱中心港總體采取“前港—中倉—后園”的結構布置。臨港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工會主席王威表示:“港口帶動物流、造船等產業發展,拉動當地就業,推動形成‘港產城人’融合發展新格局?!?/p>
最讓王威感到驕傲的是造船業。他告訴記者,淮濱造船有70多年歷史,從木質船到水泥船,再到如今鋼制貨船和游艇,已是全省技術領跑者。同時,造船業已經帶動了超過1.5萬人就業。
今年51歲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河南省勞動模范祁瑞是當地有名的“焊接女神”。近30年來,面容清秀的她用變形的雙手焊出數百艘貨輪,以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帶出了數不勝數的優秀產業工人。
現如今,淮濱正著力打造內河船舶和游艇制造兩大主導品牌,2024年,造船產業集聚區共建造各類船舶631艘,實現產值40.2億元。2025年一季度生產船舶163艘,產值11億元,同比增長9%。
文化驅動 修內在氣質
“我要把蚌埠的禮物帶給小孫女”
淮濱縣淮河博物館依東湖而建,漢式徽派建筑與碧水相映成趣,展陳通過自然、歷史、治水、民俗、家鄉五個篇章,再現了淮河流域壯觀歷史和生產斗爭實踐。
“博物館以淮河流域的歷史文化為骨架,以治水文化為核心,民俗文化為血肉,呈現在人們面前一條歷史的淮河、治水的淮河、文化的淮河?!被春硬┪镳^館長呂一介紹。
淮河文化是根植于淮河流域的獨特地區文化,是連接中國南北文化的橋梁和紐帶。
淮濱“泥叫吹”是河南三大民間泥彩塑之一。在淮河博物館,蚌埠日報記者見到了71歲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鎮江?!拔乙呀浤罅藥资辍嘟写怠还苜嶅X不賺錢我都會一直做下去?!崩蠣斪幼觥澳嘟写怠弊隽?0多年,現在正在教小孫女這項傳統技藝。
當蚌埠日報融媒體記者把“千里走淮河 一起拆盲盒”的禮物——“皖C三件套”毛絨玩具套裝傳遞給鄭鎮江時,老爺子十分高興:“我要把蚌埠的禮物送給小孫女,以后有機會帶她去蚌埠玩!”
如果說淮河博物館展示的是淮河歷史文化,那么不遠處的走讀淮河文化園則彰顯了淮濱推動文旅融合的雄心和打造宜居生態的匠心。
面積4620畝的走讀淮河文化園,是淮濱縣打造淮河文化品牌的重要項目,其中約3900畝為灘涂地,約700畝為低洼易澇地,過去十年九淹,種不保收。
時過境遷,現在的文化園內傳統建筑風格場館散落綠地間,項目既有淮河流域的傳統文化展示,也有現代生態治理的成果呈現,并呈現淮河流域特色植物營造生物多樣性。
“我們通過‘挖洼填高’形成6000畝生態水面,既防洪減災又塑造人文環境。文化賦能生態、生態反哺民生在這里得到完美體現?!眻@區服務中心運營管理股長王新河介紹,文化園將淮河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生態景觀巧妙融合,年涵養水源超650萬立方米,緩解城市內澇,空氣質量連續四年國家二級達標,林業部門記錄鳥種234種,稀有鳥種從單只活動到成群出現。
市民董影正帶孩子漫步親水步道:“園區免費開放,是我們老百姓的休閑好去處。生活在淮河岸邊,幸福感拉滿!”(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