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埠市禹會區馬城鎮天河湖西畔,有一個美麗的村莊 ——草寺村。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草寺村不僅在村莊面貌上煥然一新,更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成果斐然。村規民約如同一股春風,吹遍了村莊的每一個角落,為文明鄉風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村規民約
村規民約的誕生:凝聚眾智,共筑文明基石
草寺村現有總戶數340戶,人口1080人,耕地面積1831畝。過去,雖然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但受陳規陋習影響,鋪張浪費、人情支出過高、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現象屢見不鮮,給村民帶來了較重的“人情”負擔。
2015年,草寺村意識到改變這一現狀的緊迫性,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會上,大家各抒己見,圍繞如何革除陋習、樹立新風展開了熱烈討論。村委會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經過多輪商議和完善,共同擬定了符合本村實際的村規民約。村規民約中明確倡議支持殯葬改革,喪事從簡,反對大操大辦,推行公墓安葬等內容,為村莊的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紅白理事會召開會議
創新舉措:多管齊下,推動村規民約落地生根
強化“易風亭” 引領,規范紅白事辦理。草寺村創新載體,以“易風亭”為陣地強化文明新風。村里成立了由德高望重老人、熱心村民和村干部組成的紅白理事會,定期在易風亭召開會議。理事會按照文明理事的原則,制定了詳細的紅白事標準和操作流程,從“四限”(限天數、限餐標、限場次、限桌數)入手嚴格規范。明確禮金、餐標等進行要求。這一舉措有效遏制了紅白事大操大辦的風氣,讓村民從繁重的人情負擔中解脫出來。
推行“文明儲蓄罐”制度,激發群眾參與熱情。為了讓村規民約更好地融入村民生活,草寺村探索推行“文明儲蓄罐”制度,將移風易俗“軟要求”量化為“硬指標”。村民的文明行為,如在微信朋友圈宣傳移風易俗事跡、主動踐行村規民約等,都會被打成分值儲存起來。“文明儲蓄罐”由村委會集中管理賬戶,實行日記錄、月審核、季公示,年底清零,次年重新積分。村里還利用休閑長廊搭建了“文明賽道”,展示積分較高的村民積分牌,積分牌上印有二維碼,掃描即可查看村民積分排名及得分詳情。積分不僅能在積分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高于平均分的村民還可被推薦為最美村民、先進代表、模范人物等,極大地激發了村民參與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提升“文化墻”涵養,營造濃厚文明氛圍。草寺村對墻體進行外立面改造,以“孝文化”為主題進行宣傳,將中華優良傳統文化融入村莊建設。一幅幅生動的文化墻畫,成為村莊里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時刻引導村民樹立講文明、樹新風的理念。同時,鼓勵村民積極參與“美麗庭院”“道德模范”等評比活動,通過身邊的榜樣力量,帶動更多村民養成“明是非、揚善惡、知榮辱”的良好道德風尚。此外,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各類移風易俗活動,讓村民在參與中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提升自身文明素養。
村民在“文明賽道”走廊里查看“文明儲蓄罐”分數
顯著成效:文明之花,綻放鄉村大地
文明素養提升,鄉村環境更美。通過“積分超市”“文明賽道”等創新舉措,草寺村村民的文明意識被充分喚醒,參與熱情高漲。村民們自覺遵守村規民約,愛護村莊環境,注重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的培養。村莊道路干凈整潔,庭院錯落有致,村民言行舉止文明有禮,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文明素養得到了顯著提升。
人際關系和諧,社會氛圍更融洽。曾經,盲目攀比的紅白事和高額的人情消費讓村民之間的關系變得復雜緊張。如今,在村規民約的約束和引導下,紅白事辦理簡單而隆重,鄉親鄰里之間的感情更加純粹真摯。每年僅移風易俗、倡導節約從簡辦理紅白喜事一項,就為村民節約酒席開支8萬多元。大家不再為了面子和排場相互攀比,而是真心實意地相互幫助、祝福,形成了清清爽爽的人際關系,社會氛圍更加和諧融洽。
群眾自治增強,鄉村發展更具活力。村規民約的有效實施,讓村民從鄉村治理的“旁觀者” 轉變為“參與者”。村民們積極參與移風易俗和鄉村治理各項工作,自覺遵守村規民約,發揮主人翁意識,主動督促他人共同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群眾自治水平的顯著提高,為草寺村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生動力,推動村莊在和美鄉村建設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村支部書記吳愛軍在“易風亭”里給村民們“算賬”
草寺村通過完善村規民約,創新工作舉措,在文明鄉風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村規民約已成為草寺村村民心中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文明新風吹遍村莊的每一寸土地。在未來的發展中,草寺村將繼續深化文明鄉風建設,讓文明之花在鄉村大地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彩,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禹軒 沈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