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2025年“千里淮河今安瀾·行走淮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阜南縣,開展第三站集中采訪活動。采訪團深入走訪王家壩閘、王家壩抗洪精神紀念館等地,探尋“舍小家為大家”的王家壩精神新時代內涵,見證阜南人民五年來牢記囑托,化水患為水利、變“短板”為“長板”的生動實踐。
當天上午,采訪團第一站來到紅亮鄉村振興產業園內的紅亮箱包廠,這家創辦于2015年的企業吸納了近兩百名周邊群眾就業。企業車間里掛著醒目的橫幅“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掙百十元”?!霸谶@里工作既能照顧家庭,又有穩定收入,很滿足。”車間一組組長鄭繼影笑著說。
過去,紅亮箱包廠是當地的扶貧車間,而今,成了助力鄉村振興的明星企業,村民“出家門進廠門”,不用背井離鄉就能實現就業。“這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一直激勵著大家?!逼髽I總經理王恒亮說,在黨的好政策的支持下,企業的箱包銷往十幾個國家,預計今年產值可以超過2000萬元。
在淮河防汛重地王家壩閘,管理處主任郭俊軍向采訪團介紹,這座“千里淮河第一閘”自建成以來已16次開閘蓄洪,為削減淮河洪峰、保障中下游安全立下汗馬功勞?!懊看伍_閘,都意味著蒙洼蓄洪區百姓要承受巨大損失,但王家壩人從不講條件、不計代價?!?/p>
在莊嚴肅穆的王家壩抗洪精神紀念館,一件件實物、一幅幅照片記錄著可歌可泣的抗洪歷程。講解員動情地說:“王家壩精神的核心就是‘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p>
令人振奮的是,近年來王家壩人積極探索“變水患為水利”的新路徑。在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鎮人大主席張文舉向大家展示了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成果。王家壩鎮居民遷建安置小區則展現了民生溫度,這里不僅安置群眾,還配套建設了幼兒園、衛生所等設施。社區居民崔虎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住得安心,就業、就醫、上學都方便,再也不用年年汛期提心吊膽了。”
從被動抗洪到主動治水,從犧牲奉獻到可持續發展,王家壩人正用行動書寫新時代治水興水的新篇章,讓奉獻精神在發展中傳承,讓一泓淮水真正造福人民。(陳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