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里是破舊的老宅子,現在復墾成了耕地,種上了莊稼,既盤活了土地,又增加了收入,真是一舉兩得!”近日,五河縣申集鎮彭集村村民彭大爺看著一塊由閑置宅基地復墾而來的耕地不禁贊嘆道。
彭集村這片土地的“新生”,是五河縣近年來系統性盤活土地資源工作的一個具體成果。作為盤活農村閑置土地、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申集鎮的增減掛鉤項目堅持“拆舊復墾、建新提質”同步推進。
今年以來,項目工作組深入村莊,在結合村民意愿和村莊規劃后,確定了產權歸屬村集體的5處共計97.6畝的拆舊復墾區域。為確保工作公開透明,從房屋拆除、渣土清運到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的每一步,都邀請了村民代表進行全程監督。
針對拆舊區老舊房屋多、建筑垃圾清理難度大的問題,工作組協調專業隊伍,采用機械與人工相結合的方式,累計拆除破舊房屋45處,清運建筑垃圾300余車。復墾后的土地不僅進行了平整,還配套修建了田間便道和灌溉溝渠,使昔日的“閑置地”變成了“沃土田”。此次通過驗收的項目共新增有效耕地92畝,已全部種上水稻、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顯著提升了當地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申集鎮的個案實踐,背后是五河縣在全縣層面更為宏觀的土地資源盤活戰略。近年來,五河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多管齊下,大力拓寬財政可持續增收渠道,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為破解批而未供、閑置土地等“沉睡資產”難題,五河縣通過建立臺賬動態管理,并成功發行首批土儲專項債,用于收購11.56公頃土地,加速了存量資源向有效財力的轉化。
在為發展注入新動能方面,當地聚焦土地出讓金收入,通過線上、線下多維度推介優質房產用地,僅上半年土地出讓金收入就達到1.706億元。同時,抓住占補平衡政策窗口期,統籌調配耕地指標,上半年實現指標交易收入1.733億元,將無形的“耕地指標”轉變為可觀的“流動資本”。
為夯實長遠發展的資源基礎,五河縣還積極挖掘土地潛力。通過開展耕地后備資源專項普查,并以“以圖找地”的方式分類實施新增耕地項目,上半年新增耕地達1435畝,入庫面積居全市第一。這一系列舉措,成功打造了“指標生成—交易變現—反哺復墾”良性循環。
下一步,五河縣將謀劃推進全域土地整治工作,通過借鑒外地先進經驗,旨在實現“良田集中、村莊優化、產業集聚、生態優美”的土地保護利用新格局。(王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