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懷遠縣魏莊鎮方壩村,清晨的炊煙里總藏著特殊的牽掛。61歲的包秀珍系著藍布圍裙,正把剛熬好的小米粥倒進保溫桶,腳步輕快地穿過門前窄巷,對門的鄺吉菊還等著她送早飯。這樣的清晨,已經重復了3000多個日夜。
命運坎坷處 承諾生暖意
鄺吉菊出生于陜西省紫陽縣,先天失明的她,于1987年經過姨妹介紹,嫁至蚌埠市。丈夫方之廷體貼入微,夫妻倆育有一子一女,盡管日子清貧,卻也充滿希望。
可命運的重錘接連落下:2014年鄺吉菊的丈夫意外離世,2015年懷孕八月的女兒猝然長逝,獨子為生計常年在外,只留下她與年幼的孫子相依為命。
“吉菊,以后有我呢!”那個攥著鄺吉菊的手、紅著眼眶許下諾言的人,正是鄰居包秀珍。自那日起,這句承諾化作她日復一日的行動。之后的兩年,農閑時包秀珍上門幫忙收拾屋子;趕集時,總會多帶一份生活物資送到鄺家……
2017年春天,命運迎來轉機,因危房改造政策,政府為鄺吉菊新建了安置房,正好就在包秀珍家對門?!斑@下更方便了,端碗熱湯都不會涼。”包秀珍笑著說。
點滴尋常事 皆是骨肉情
“她眼神不好,煤氣灶、熱水瓶都是隱患。”包秀珍每天先幫著做好早飯,再回去給自家倆孫子和鄺吉菊的孫子準備餐食。三個孩子吃完飯后,包秀珍便騎著電動三輪車,載著他們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凜冽寒冬,這輛特殊的“校車”從未缺席。
村民們總說,包秀珍對鄺吉菊,比對自家人還上心。趕集時多捎帶三斤排骨、雷打不動陪護洗澡、菜園里的播種施肥、蹲在地上搓洗鄰居弄臟的衣衫……甚至兒子新買給她的棉衣,包秀珍轉手就披在了鄺吉菊身上。
菜園里的青椒、小蔥長出來,包秀珍總要先摘一把送過去,手把手教她摸形狀、聞氣味:“你摸這青椒的形狀有凹凸、小蔥有股沖勁兒……”
不是親人,卻比親人還親。2023年12月,鄺吉菊的兒子在方壩路口遭遇車禍,右腿骨頭斷裂。孫子方祖俊在懷遠縣城照顧父親,只留下鄺吉菊一人在家。包秀珍放心不下,每天天不亮就來掃雪、做飯、安慰鄺吉菊。在包秀珍的陪伴下,鄺吉菊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時光。
愛心成接力 微光聚星河
包秀珍的善舉,像一粒種子在方壩村扎了根。村民劉明菊常把菜園里的新鮮蔬菜往鄺吉菊家送,村民方清見天兒來嘮嗑解悶。如今,鄺吉菊家的窗臺總時不時多出幾把青菜、幾個西紅柿,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饋贈,是全村人最樸素的關懷。
與此同時,懷遠縣魏莊鎮黨委、政府也對鄺吉菊進行了重點關注和幫扶。政策的支持與村民的愛心相互交織,為這個特殊家庭筑起了一道溫暖的屏障。
夕陽下,包秀珍正幫鄺吉菊整理衣角,兩人相視而笑的模樣,成了村里最美的剪影。日前,包秀珍榮獲2025年第二季度“蚌埠好人”稱號。當被問起為什么能堅持這么久,包秀珍樸實地擺擺手:“答應了的事,哪能不算數?”
這句再簡單不過的話,卻道出了中華民族“言必信、行必果”的千年傳承。在方壩村,這一跨越血緣的守護,正像一盞明燈,照亮著尋常巷陌,也溫暖著世道人心。(尤靖文 段丁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