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應邀來到懷遠縣榴城鎮,以“大禹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為主題,作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不僅解析了大禹治水的歷史脈絡,還通過考古實證凸顯了淮河流域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作為在黃河、長江流域以及黃淮地區深耕考古工作四十余年的學者,王吉懷以親自主持發掘蚌埠禹會村遺址的經歷為切入點,憑借翔實的考古數據,生動還原了“禹會諸侯”的歷史場景。
王吉懷指出,禹會村遺址中發現的“祭祀臺基”“陶罐碎片”等遺跡,與史書里“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的記載高度契合。尤其是遺址中出土的陶器,其紋飾與工藝特征和中原、江淮地區等同時期的遺址、文物形成了文化鏈條。通過對比,有力證明了禹會村遺址正是禹會諸侯之地,也實證了淮河中游地區是早期國家文明形成的重要舞臺。
多年以來,王吉懷憑借學術擔當為蚌埠文化強市建設貢獻力量。他從央視《考古公開課》進行權威講述,到推動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從參與《蚌埠市大禹文化保護條例》的制定,到倡導“淮河文化走廊”概念,始終秉持考古人的嚴謹態度與深厚情懷,為城市文化增添了深厚底蘊。此次懷遠之行,他呼吁通過考古合作與文化共享,讓大禹精神在新時代重煥生機。
在報告中,王吉懷還深入解讀了淮河流域從聚落文明向國家文明演進的軌跡。他指出,大禹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其“疏導治水”的智慧更蘊含著早期國家治理的雛形。而懷遠作為大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承擔著傳承文明基因的歷史重任。
講座尾聲,王教授寄語:“考古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希望更多人能通過大禹文化這把鑰匙,讀懂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這場思想盛宴,不僅讓聽眾感受到考古學的魅力,更激發了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自豪,為淮河文化傳承寫下新的注腳。(朱悅穎 宋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