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響應團中央“三下鄉”社會實踐號召,蚌埠醫科大學“‘心’手相連 ‘救’在身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7月上旬深入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澮溝鎮澮溝村,開展為期3天的“急救知識普及鄉村行”專項活動。團隊通過“調研+培訓+幫扶”三位一體模式,將專業急救知識送到田間地頭,切實提升鄉村地區急救能力,為鄉村振興注入健康動能。
活動伊始,團隊采取“線上+線下”雙軌并行的調研方式,對澮溝鎮澮溝村展開深入調研。線上通過掃描二維碼發放電子問卷,累計回收有效問卷96份;線下走訪超過30家,開展面對面訪談30余人次。調研結果顯示:當地高達85.3%的受訪者表示“完全不會”心肺復蘇操作。更令人擔憂的是,在突發急癥情境下,76.2%的村民首選“等待救護車”而非“立即施救”。團隊指導老師分析:“數據折射出鄉村急救知識普及的緊迫性。每延遲1分鐘施救,患者生存率就下降7%-10%,普及CPR技能刻不容緩。”
基于調研發現,實踐團隊創新打造“1+2+3”急救培訓新模式,即“1”個核心:以CPR技能培訓為核心內容;“2”種形式:理論講解+實操演練雙結合;“3”級覆蓋:集中培訓+入戶指導+云端教學。
隨后,實踐團隊奔赴鄉村開展實操教學。村支部的小院,成了臨時“急救課堂”。團隊成員提前準備好人體模型,整齊擺放好教學資料,眼神里透著專業與專注。當村民們陸續走進來,隊員們迅速化身“急救導師”,開啟知識與技能傳遞的旅程。
在實操教學中,團隊成員將心肺復蘇步驟拆解成一個個清晰且關鍵的動作。講解胸外按壓時,他們強調深度要精準到“厘米刻度”:“大家看,按壓深度得達到5—6厘米,就像這樣,一下一下有力地按?!蓖瑫r,示范著標準動作,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力量沉穩下壓。“頻率要穩定在每分鐘100—120次,就跟著咱數‘1、2、3……’這樣的節奏?!睂τ谌斯ず粑囊c,團隊成員更是細致入微,從如何打開氣道,到吹氣的時長、力度,都一一講得清清楚楚:“吹氣的時候,得讓氣穩穩地進去,看到胸廓起伏才算有效?!?/p>
演示完畢,原本安靜的“課堂”瞬間活躍起來。村民們踴躍參與體驗,眼神里透著好奇與期待。在隊員們一對一的指導下,大家紛紛嘗試按壓、通氣,讓理論知識真正“落地”成實操技能?,F場中,有位大叔一開始操作時,按壓深度不夠、頻率也不穩定,在隊員耐心糾正下,逐漸掌握要領,臉上露出驚喜的神情,“原來這心肺復蘇看著簡單,真做起來還有這么多學問,學會了說不定關鍵時候能救人保命哩?!贝迕駛儚淖畛鯇本鹊哪吧兄敚D變為主動提問、爭相嘗試,彼此交流操作心得,急救意識與技能在這一來一往的實踐中實現“進階”。
此次實踐活動,如同一場“及時雨”,讓急救知識真正融入鄉村日常。它不僅提升了村民自救互救的能力,更讓蚌埠醫科大學實踐隊的青春力量,在鄉村科普一線熠熠生輝。一位隊員感慨道:“之前覺得醫學知識傳播很難,尤其是在鄉村,但看到大家這么認真學,就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這就是我們來的意義。”
從課堂到田野,從理論到實踐,蚌埠醫科大學學子用專業與熱忱搭建起生命守護的橋梁。這支年輕的隊伍以實際行動驗證:鄉村振興離不開健康支撐,而青春力量正在為這幅壯美畫卷增添靚麗色彩。(王夢晴 施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