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退役大學生士兵群體在高校中的日益壯大,他們正以軍訓助教、征兵宣傳員、“兵教師”等多重身份,成為校園里一道兼具活力與擔當的風景線。從訓練場到課堂,從政策宣講到國防教育,這些曾身著戎裝的青年,正將軍營淬煉的品質融入校園生活,在多元角色中實現價值延伸,也為高校人才培養與國防教育注入了獨特力量。
軍訓場的“特殊教官”:用溫度傳遞紀律與堅韌“稍息時腳跟要并攏,重心放在前腳掌——對,就這樣,再堅持一下!”在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的新生軍訓場上,退役士兵王勇正耐心糾正新生的動作。
作為土生土長的蚌埠小伙同時也是曾服役于邊防部隊的老兵,他退伍復學后連續兩年擔任軍訓助教,比起“嚴格”,他更注重用“共情”傳遞軍人精神。
“新兵連時我也曾因站不穩被罰,所以知道他們的難處?!蓖跤抡f,他會在訓練間隙分享自己剛入伍時的糗事,比如緊急集合穿錯鞋子、第一次打靶脫靶的窘迫,也會講戰友們互相幫扶的溫暖故事?!败娪柌恢皇蔷氷犃?,是讓他們明白‘堅持’和‘團結’的分量。”這種“嚴中有暖”的方式,讓新生們不僅學會了規范動作,更對“軍人”二字有了更鮮活的理解。
如今,像王勇這樣的退役大學生士兵已成為許多高校軍訓的“標配力量”。他們既能精準執行訓練標準,又能以學長身份拉近與新生的距離,讓紀律意識與集體榮譽感在潛移默化中扎根。
征兵宣傳的“鮮活教材”:用經歷架起信任橋梁“很多同學問我,‘中專學歷去當兵,能有出路嗎?’我就把自己的經歷攤開講?!蓖跤碌墓适略谛@里頗具說服力:中專畢業時迷茫度日,入伍后在部隊重拾學習動力,退伍后通過高職擴招考入大學,如今專業課成績穩居前列。
在高校征兵工作中,退役大學生士兵的“親身經歷”往往比政策條文更有穿透力。他們熟悉適齡青年的顧慮——“體能跟不上怎么辦?”“退伍后學業如何銜接?”“軍營生活是否枯燥?”——這些問題,他們能用新兵連的汗水、執勤時的堅守、復學后的規劃一一回應。
“有個學弟跟我聊了三次,總擔心‘耽誤考研’?!蓖跤禄貞洠麤]有急著動員,而是幫對方分析“保留學籍”政策,算清“入伍經歷對考研加分、考公優勢”的“成長賬”。最終,學弟在他的鼓勵下報名參軍,臨行前特意發來消息:“哥,我想試試你說的‘蛻變’?!边@種“陪伴式引導”,讓征兵宣傳從“單向灌輸”變為“雙向信任”,大大提升了動員實效。
“兵教師”隊伍的“新鮮血液”:讓國防教育走進青少年心田隨著“兵教師”政策的推進,退役大學生士兵正逐步走進中小學課堂,成為國防教育的“新力量”。王勇便是其中之一,每周他都會抽時間到周邊中學兼職國防教育講師,帶著軍功章、執勤照片,給孩子們講“什么是界碑”“為什么要愛國防”。
“第一次講課我準備了滿滿3頁稿,結果剛講5分鐘,就有孩子舉手‘老師,當兵能玩手機嗎?’”王勇笑著說,他立刻調整方式,用“軍營里的周末娛樂”“和家人視頻時的眼淚”等細節,讓抽象的“國防”變得可觸可感。有個女生課后拉著他問:“女生也能去邊防嗎?”他拿出手機里女戰友在哨所站崗的照片:“你看,她們比誰都颯。”
這種“接地氣”的教學,讓國防教育跳出了課本框架。不少中小學老師表示,退役士兵身上的“軍人氣質”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孩子們會模仿他們的站姿,追問他們的故事,而“愛國”“擔當”這些詞,也在一個個具體的故事里變得清晰而深刻。
從軍訓場的“引路人”到征兵宣傳的“同行者”,再到“兵教師”隊伍里的“播種者”,退役大學生士兵在校園內外的角色不斷豐富。他們的價值,不僅在于傳承軍人本色,更在于用自身的成長證明:軍營的歷練不是終點,而是滋養人生的養分,能在不同場景中生根發芽,既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正如王勇所說:“脫下軍裝,我們依然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守護心里的那面旗?!?/p>
(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