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暮色降臨,在蚌埠市五河縣申集鎮彭集村五蒙高速的橋墩下,早已圍滿了村民。沒有華麗的舞臺燈光,只有村民自家的音箱傳出清亮的歌聲;沒有專業的演員陣容,卻有一張張帶著汗珠的真誠笑臉。申集鎮這一場場熱鬧的演出,正以最鮮活的姿態,詮釋著公共文化提質增效的生動實踐——讓鄉土舞臺接足地氣,讓文化活力自然生長。構建了“空間活化—群眾參與—文化惠民”的良性循環,為鄉村公共文化提質增效提供了生動樣本。
鄉土舞臺“接地氣”,公共文化提質的內容創新邏輯
申集鎮公共文化空間以村民成為文化活動的核心參與者和表達主體,打破以往文化活動中村民被動接受的模式,使村民能夠自主展現鄉土生活、情感與智慧,回歸文化表達的主體性。演出節目聚焦村民的日常生活、身邊故事與真實情感,摒棄脫離鄉土實際的宏大敘事或形式化內容,以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文化,讓節目充滿煙火氣和情感溫度,引發村民的共鳴。
從“要我參與”到“我要出彩”,公共文化提質的動力激活機制
申集鎮公共文化空間建立鼓勵村民自主組織、管理文化活動的機制,賦予村民在文化活動策劃、組織、運營等方面的自主權,形成群眾自治的文化生態,讓村民從“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出彩”,持續激活公共文化的內生動力。通過對公共空間的改造升級,打造適宜開展文化活動的場所,改善文化活動的硬件環境,為村民參與文化活動提供便利的物理空間支撐,激發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不斷引入專業的文化服務資源,如文化指導、培訓等,為村民的文化創作和表演提供專業支持,提升村民的文化素養和活動水平,為文化活動的持續開展注入專業動力。
申集鎮公共文化空間通過內容創新讓文化貼近生活,通過服務賦能激發群眾熱情,通過機制創新構建自治生態。這場大橋下的文化盛宴,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培育了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活力。(喬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