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從北部的五營村到南部的洪集村,沫河口鎮的鄉間道路上已是人影攢動。黨員干部、普通群眾、志愿者們趁著早間的清涼,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搬移堆放的雜物、清運積存的垃圾、鏟除道路兩旁的雜草……一幅干群同心、共建共享和美鄉村的生動畫卷正在全鎮徐徐展開。這正是沫河口鎮將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文明村鎮創建“先手棋”,系統謀劃、全域推進帶來的動人景象。
圖為曹顧張村組織人員開展清理路邊雜草工作
沫河口鎮深知,鄉村要振興,人居環境是“第一印象”,更是關鍵底色。鎮黨委政府堅持高位推動,將人居環境整治納入全鎮重點工作大盤子,制定整體規劃,聚焦痛點難點,實施重點突破。強力推進村容村貌提升、垃圾高效清運、全域綠化美化、水體生態治理等核心任務,實現了重點工作與人居環境整治的深度“捆綁”。通過持續攻堅,曾經困擾群眾的衛生死角不見了,雜亂堆放的場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的道路、清澈的溝塘和日益增多的綠意,鎮村面貌實現了令人欣喜的“煥然一新”。
圖為大李村組織人員修復破損五小園
如何變“要我干”為“我要干”?沫河口鎮的秘訣在于“微”字訣。該鎮創新工作方法,瞄準人居環境“小切口”,搭建多元參與平臺: 廣泛開展“村民議事會”、“庭院板凳會”,讓村民就房前屋后整治、公共空間利用等“身邊事”暢所欲言,共同商議解決方案。累計收集采納合理化建議百余條,有效破解了雜物堆放、綠化管護等難題。 推行“文明積分制”,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志愿服務等都能獲得積分,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這一機制顯著激發了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參與率從過去的不足四成躍升至80%以上。形成“黨委帶動、支部推動、黨員出動、干群互動”的生動局面。黨員干部帶頭干,群眾積極跟著干,凝聚起強大的整治合力。正是依靠這套組合拳,沫河口鎮實現了人居環境從零星的“盆景”到連片的“風景”,從“一處美”向“處處美”的精彩拓展。
圖為龍廟村議事亭組織村民組織村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
環境美了,鄉風更要美。沫河口鎮巧妙地將人居環境整治與培育文明鄉風緊密結合: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將環境維護、垃圾分類、移風易俗等內容納入其中,并通過“紅黑榜”進行公示,有效約束了亂倒垃圾、焚燒秸稈等不文明行為。 常態化開展“文明家庭”、“美麗庭院”等評選活動,每年表彰先進典型40戶左右。通過掛牌亮戶、分享經驗,樹立了可學可比的身邊榜樣,營造了爭創先進的濃厚氛圍。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組織志愿者廣泛開展“清潔家園”、“綠植認養”、“環保宣講”等活動百余場次。在身體力行的服務中傳播文明理念,涵養文明習慣,引導村民從環境整治的“旁觀者”真正轉變為“主力軍”,實現了鄉村風貌從“外在美”到“人文美”的深刻提升。
“鄉村要振興,人居環境是最好的底色。”鎮黨委書記鄭興方表示,“我們探索了一條將環境整治、文明培育和鄉村治理相融合的路子,核心就是共建共治共享?!比缃瘢凶咴谀涌阪?,干凈整潔、文明有序已成為常態,村民滿意度持續攀升。
展望未來,該鎮表示將持續加大投入,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探索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并計劃將環境優勢與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相結合,讓生態“顏值”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更持久、更深厚的活力,讓全鎮百姓在更美家園中共享更舒適、更幸福的生活。(王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