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轉眼間,2025年已過大半。
近日,蚌埠經濟“半年報”出爐:2025年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123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6%,多項重要指標好于預期、快于全省、位次靠前,達到了2019年以來的最好水平。
事非經過不知難。
回顧近幾年,蚌埠經濟負重承壓、迎難而上,拼出了一條逆勢上揚的V字型的曲線。
看如今,淮畔大地上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廠房、一件件新鮮出爐的產品、一個個馬不停蹄的身影,無不讓我們從中感受到發展的脈動、增強了前行的信心。
看指標
“向上向好”背后的決心與信心
7月28日,傍晚,一場及時雨過后,蚌埠上空迎來絢麗的彩虹。位于禹會區的大禹港口,一臺臺大型碼頭機械忙碌作業,一輛輛滿載貨物的貨輪由此出發駛向各地。
“港口的高效運轉加速了臨港產業的集聚勢頭,大禹港口依托“前港后園”的發展模式,將持續推動以物流鏈暢通產業鏈、供應鏈。”禹投集團總經理沈如強充滿信心地介紹,克服各種不利因素,目前港口上半年完成吞吐量47萬噸,預計全年將實現吞吐量100萬噸。
“向上向好”,是上半年蚌埠經濟的一大關鍵詞。
具體到產業,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表現,成為上半年蚌埠經濟的顯著亮點-今年上半年,蚌埠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8.9%、居全省第5位;制造業投資增長8.3%、居全省第4位;工業投資增速9.5%、居全省第6位。
數據背后,是這座老工業基地深耕產業的決心和毅力?,F如今,隨著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讓項目扎根在蚌埠這塊發展沃土。
安徽昊方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是蚌埠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老牌”龍頭企業。近年來,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發展的趨勢,企業既感受到壓力,更看到了機遇。
今年6月,總投資20億元的昊方機電年產8萬噸鋁鑄件新能源綠色鑄造項目投產?!笆形?、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給我們增添了轉型發展的信心!”企業總經理李軍有感而發。
傳統產業加速轉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超前布局……搶抓人工智能、傳感器、商業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機遇,如今的蚌埠,以六大新興主導產業和六大產業集群為骨架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加快形成。
而火爆的龍蝦啤酒嗨玩節和“蚌埠街晚”,不光點燃了城市“夜經濟”,更彰顯了消費活力-數據顯示,上半年,蚌埠全市接待游客3020.92萬人次、國內游客花費224.63億元,分別增長6.08%、7.05%。
投資和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在這兩項指標上,蚌埠的表現也很亮眼: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居全省第5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2%,居全省第2位。
數據,是經濟變化的最直觀呈現。下行壓力下,蚌埠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經濟展示出了足夠的活力與韌性。
▲位于禹會區的大禹港口,大型碼頭機械忙碌作業。 融媒體記者 陳昂 攝
看支撐
以項目之“進”促發展之“穩”
招商引資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關鍵抓手,也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今年5月,中國蚌埠商業航天產業園正式開園,易科奇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拿到廠房“金鑰匙”。隨即,5G衛星研發生產基地項目6月便實現了投產。
“這里是我們的‘航天夢工廠’!”公司總經理柳斯白難掩興奮地說,濃厚創新氛圍和良好的產業生態,讓企業下定決心在蚌埠逐夢前行。
現代產業的競爭,一定程度上是生態的競爭。
近年來,蚌埠堅持創新驅動、招商帶動“兩動并進”,進一步明晰產業發展定位,打造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生態,提高了招商引資和產業培育的精準性。
這一點,從不久前蚌埠舉行的二季度招商引資重點項目調研活動中得到充分印證。
2個整天的時間,三縣六區33個觀摩項目中,符合發展趨勢、契合產業需求、滿足生產配套的制造業項目越來越多——
懷遠縣汽車制動器總成和真空助力器、固鎮縣智能車載玻璃蓋板等項目,進一步壯大了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規模;
五河縣鋰電池PACK生產、經開區福瑞士電池科技產業園等項目,進一步延長了新能源產業鏈條;
經開區多類型工業級傳感器基座生產制造基地、淮上區智能力傳感器和測力儀表生產等項目,讓中國傳感谷羽翼漸豐;
禹會區液體火箭智能制造、5G衛星研發生產等項目,為商業航天產業園再添新軍……
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產業,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競爭力。
近年來,蚌埠將“抓招商、推創新”“增投資、建項目”作為工作主線的重要內容,緊盯“優質項目+實物工作量”,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市、產業立市”第一戰略和“雙招雙引、項目建設”第一戰術。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招商引資被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推進-2021年至2024年,蚌埠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分別為240個、423個、613個、663個,今年上半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02個。
以項目建設之“進”,支撐經濟發展之“穩”。
今年蚌埠參加全省前兩批集中開工動員項目95個,截至6月底,開工率100%、居全省第1位,納統率98.9%、居全省第3位,投資完成率45.1%、居全省第2位……現如今,放眼淮河兩岸,一個個大項目、“金種子”項目不斷落地開花,到處是產業升級、項目提速的火熱場景。
看潛力
科創引領發展模式之變
“蚌埠是一座嚴重被低估的城市。”在7月初舉辦的一場中國科大校友蚌埠行活動上,專家們給出這樣的結論。
蚌埠被低估的,既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城建面貌,更有讓人為之一振的產業層次。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蚌埠規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8.1%,其中高耗能行業下降18.3%。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為4.1%、居全省第5位,增加值同比增長19.8%,高于規上工業10.9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認為,高技術產業占比不斷提升,高耗能行業占比持續下降,經濟結構更趨優化。這些數據充分表明,蚌埠市經濟發展正在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這種轉變,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業升級的堅定決心。
作為安徽第二科教資源大市,如何讓靜態的科教資源動起來,把蚌埠的創新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近年來,蚌埠走出了一條“一個科研院所帶動一個產業發展、一個駐蚌高校共建一個產業園區、每個企業擁有一個核心技術支撐”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新路徑。
蚌埠的“中國傳感谷”,與合肥的“中國聲谷”、蕪湖的“中國視谷”并稱為安徽省人工智能產業“三谷”。
華鑫微納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的無塵車間里,全國首條8英寸MEMS晶圓全自動生產線高速運轉?!拔覀兾磥聿粌H要做國內最大的MEMS晶圓‘供應商’,更要成為產業鏈安全的‘守護者’。”華鑫微納副總經理丁敬秀說。
現如今,蚌埠已成為全國三大傳感器研發制造基地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全國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集成電路及MEMS晶圓生產線的城市,已吸引200多家智能傳感器上下游企業聚集。
智能傳感產業的發展,正是蚌埠加強與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和大院大所合作,推動“政產學研金用服”融合的生動實踐。
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打造中國玻璃谷,與安徽財經大學共建數字經濟產業園,與蚌埠醫科大學共建大健康產業園……創新驅動,既帶來全新的產業體系以及經濟增長的動力活力,還賦予未來蚌埠發展更大想象力和更強信心。
這種“蚌埠一定行”的信心,來自“一顆汗珠子摔八瓣”的積累,來自“鐵錘砸鐵釘”的落實。
回望,展望,加快打造“三地一區”兩中心、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幸福蚌埠的奮進路上,“蚌埠振興”是我們共同的希望。
下半年是攻堅期,也是決勝期。干好下半年工作,事關“十四五”收官,事關“十五五”開局。
只要全市上下保持定力、戒驕戒躁,大干三季度、確保全年勝,就一定能夠鞏固和增強經濟運行向優向好態勢,推動各項工作在全省、在長三角、在全國持續往前趕……(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