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傍晚,隨著裁判員清脆的哨聲響起,2025年固鎮縣劉集鎮第三屆“金湖莊園杯”村BA籃球賽在鎮全民健身中心火熱進行。無獨有偶,這樣的賽事在相鄰的懷遠縣也數見不鮮,如懷遠縣魏莊鎮通過建立“賽事搭臺、群眾唱戲、發展惠民”的可持續機制,借火熱的“村BA”鄉村賽事探索農文旅體融合發展新路徑,走出一條獨特的鄉村振興之路。
相較于城市,鄉村的舞臺更廣闊而發掘欠缺,尤其是在文化振興方面。激活鄉土文化資源,以文化賦能鄉村發展,實現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的協同推進,是文化振興的應有之義。筆者看到蚌埠市各鄉鎮已經有了很多探索和成效,但仍須從鄉村文化建設、文化產業、農文旅融合上精準發力、久久為功。
守正創新推動鄉村文化建設。文化是鑄魂工程,但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在當前農村“老”“婦”“幼”占比較大的人文背景下,更需要將文化具象化,文化建設陣地化,文化服務項目化。鎮村兩級建設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為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從以前的文化站、大舞臺、農家書屋的“散裝”供應,到現在更加完備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的基層文化“樞紐”架構,鄉村文化建設的體系更加清晰、引領也更加有力。
“文明實踐+宣講”“文明實踐+公益”“文明實踐+服務”……全市各村鎮文明實踐廣場上,各類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搭建的文化供給形式層出不窮,他們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培育現代文明鄉風,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效地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化風成俗。在此基礎上,梅橋鎮、魏莊鎮、萬福鎮還深入挖掘鄉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建設農博館、婚俗小院等,延伸文明實踐站的內涵,做好鄉村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更深入地樹立起了農民文化自信,實現了農村文化延續。
多管齊下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榴鄉鼓韻是歷史賦予懷遠的獨特文化,隨著“百里石榴畫廊”的曝光率日漸增加,這里成為當地政府緊扣住石榴這一特色農產品,孵化特色農業、文化產業的搖籃。
如果說農村文化建設是一棵大樹的主干及深入泥土的根須,那么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就是掛在高空肉眼可見的枝條。鄉村的文化產業發展更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導和培育,通過持續不斷優化產業環境,強化資金、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支持,提升文化產業市場化、規范化運營水平。積極發掘和培養鄉村文化產業項目,整合鄉村文化元素,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等鄉村特色產業,才能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
因地制宜深化鄉村文旅融合。沫河口的荷塘、固鎮的櫻花、劉集鎮的紅糖、老任橋的牛肉……農文旅融合的“繁花碩果”為廣闊鄉村增添了無限色彩。近幾年,蚌埠市各鄉鎮在農文旅融合的發展實踐中不斷創新,逐漸形成由點及面的新態勢。
誠然,相較山水江南古鎮、邊陲異域風情,我們這個位于南北分界線上的田園之旅缺少天然的贈與,但現代人度假式、近郊式、逆向化的休閑游思維為蚌埠鄉村游發展提供了大前提。積極探索“文化+旅游+農業”融合模式,拓展鄉村文旅產業鏈條,農文旅融合必將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推手。
有個性、有創意的IP更具人氣,塑造新的旅游目的地需要深挖農業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以滿足游客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農業觀光、鄉村研學、民俗活動等獨有的鄉村體驗為鄉村游賦能,為旅游新業態增色。
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富裕,繞不開文化這條線,在物質富裕的同時不落下鄉愁,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畫卷將更加壯美。(于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