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蚌埠市蚌山區天橋街道始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推動資源、服務、力量下沉,以“民聲”定“民生”,在細微處彰顯治理溫度,于關鍵時展現擔當作為。
用“傾聽尺”量準需求,讓民聲“無遺漏”。充分發揮網格黨組織“核心效應”,延用“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黨員樓棟長—黨員中心戶”五級聯動模式,街道社區力量全員下沉,以“一組一會”、物業聯合接待日、為民服務小程序等平臺為載體,將“麥克風”遞給群眾。從“樓道燈不亮”的細碎訴求,到“雨污分流的瀝青路面鋪設不合理”的共性難題,均被納入“民聲清單”,分類標注“急難愁盼”等級。對獨居老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更開通“上門聽聲”服務,確保每一份需求都被精準捕捉,為民生工作找準“靶心”。
用“實干尺”量實舉措,讓服務“不跑偏”。對照民聲清單,由社區黨組織牽頭,整合相關部門、網格員、無職黨員、人大代表、物業公司、志愿者等轄區力量成立“解紛專班”,合理利用轄區資源,通過征求意見、走訪調研、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全面收集居民群眾意見,針對清單實行“銷號管理”。針對車輛亂停放影響居民出入問題設置隔離樁;聚焦“樓道堆物”隱患,組織居民代表劃定“臨時存放區”。每一項舉措都緊扣民聲,讓服務從“紙上規劃”落到“群眾身邊”。
用“反饋尺”量暖民心,讓溫度“可感知”。通過“接單、理單、評單”機制,采用專項處理、動態反饋、跟蹤推進等方式及時向群眾反饋問題處理結果,在具體民聲清單實施過程中,采取公開、透明的方式,不僅讓群眾知情、參與,更讓議事、干事的全過程接受群眾監督。堅持事后評事問效,建立“一事一評”制度,認領事項辦結后,及時公開,召集小區黨員、受益群眾對辦事效率、辦事結果進行滿意度即辦即評,以“評價”“意見”倒推“短板”,找準找實提升方向,用持續優化的閉環服務,讓群眾從“問題解決”中感受誠意,從“細節完善”中觸摸溫度,讓民聲之“尺”真正量出民生幸福的厚度。(馬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