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埠市五河縣小圩鎮的鄉間鄰里間,“讓三尺地,行萬里船”的六尺巷故事正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近年來,小圩鎮深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六尺巷工作法”為核心,倡導“以和為貴、以禮為先、以讓為榮”的文明新風,通過打造特色調解平臺、創新調解機制、激活激勵動能,讓矛盾糾紛在春風化雨中消融,為全鎮高質量發展筑牢了和諧根基。
陣地建在“家門口”,糾紛化解“零距離”
“有事找調解,煩心變順心”,這是小圩鎮群眾常掛在嘴邊的話。鎮里精心搭建的“和圩貴”鎮級調解室,如同化解矛盾的“專業門診”,整合司法所、綜治中心等力量,定期邀請法律顧問、心理咨詢師“坐堂問診”,將法律咨詢、心理疏導、多元調解擰成“一股繩”,為復雜糾紛“精準把脈”。在這里,專業力量與貼心服務碰撞,讓每一起疑難糾紛都能找到“破題之法”。
小圩鎮下黃村調解糾紛現場
而遍布各村的“鄰里話室”,則把調解桌搬進了村民家中。泡上一壺茶,圍坐一張桌,“家庭式”的輕松氛圍讓劍拔弩張的爭執漸漸緩和。本土“五老”人員化身“話事人”,用鄉音講情理、用村規說事理,讓宅基地糾紛、鄰里摩擦等“雞毛蒜皮”的小事,在拉家常中迎刃而解?!靶∈虏怀龃濉钡某兄Z,正通過這一個個“接地氣”的調解點落地生根。
“一二三”調解法,巧解矛盾的“金鑰匙”
小圩鎮在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一二三”調解法,成為化解矛盾的“金鑰匙”?!耙宦牎笔悄托膬A聽矛盾雙方的訴說,運用心理學“共情”技巧爭取信任,詳細記錄雙方訴求,為后續調解打下基礎?!岸W”即一方面介紹六尺巷等矛盾糾紛正反面案例,另一方面分享下黃氏家訓、許氏家訓等好家風家規,用身邊事、家族理引導當事人轉變觀念。“三談”:一是調解專班先談,由本村“五老”人員等組成專班,根據訴求和調查情況研究形成初步方案;二是與涉事雙方分別談,通過心理疏導做通思想工作;三是集中調解談,組織專班與雙方集中談判,必要時邀請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參與,推動矛盾化解。
積分制添活力,善治新風“入人心”
“參與調解能積分,積分能換日用品,還能上光榮榜!”這是小圩鎮群眾的新共識。小圩鎮把矛盾化解與積分制深度綁定,村民上報糾紛線索、參與調解、履行協議,都能按貢獻“掙積分”;積分可在“積分超市”兌換油鹽醬醋,還能優先評優評先,讓“付出有回報”看得見、摸得著。
小圩鎮下黃村積分超市
每月更新的“積分榜”成了村里的“新風尚風向標”,誰家積分高、誰家善調解,一目了然。在這份“看得見的激勵”中,“以和為貴”的理念悄悄融入日常,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從“要我調解”變成“我要調解”,基層善治的內生動力被徹底激活。
如今的小圩鎮,矛盾少了、笑容多了,鄰里親了、發展順了。“六尺巷工作法”不僅解了糾紛,更聚了人心,為鄉村振興鋪就了一條和諧穩定的康莊大道。(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