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菌菇,不再“靠天吃飯”。近日,蚌埠市淮上區沫河口鎮龍廟村傳來喜訊:利用數智化新模式種植的珍稀食用菌——金耳,迎來豐收。
走進龍廟村,10個類似集裝箱的“智慧方艙”格外引人注目。步入其中,涼爽濕潤。一排排菌包上,薄薄的水汽滋潤下,一朵朵形似花朵的金耳色澤金黃,透著光亮。
“只需通過手機,就能遠程觀測艙內狀態,實時調整,管理過程便捷高效。”龍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朱夢龍說,多虧數智化現代農業新模式,這些原本多產于云南、貴州等高海拔地區的“菌中黃金”,對生長環境要求極為苛刻。如今,它們在蚌埠成功“安家落戶”。
為什么能“安家”蚌埠?與傳統的“蘑菇房”有何區別?
朱夢龍介紹,食用菌智慧方艙實現了全過程的數字化智能管控。通過艙內安裝的超聲波霧化系統、自動恒溫系統、植物視覺感應系統和人工智能系統,方艙能實時感知并自動調節溫度、濕度、光照等,精準模擬出金耳、蟲草花等珍稀食用菌所需的生長環境。
與傳統出菇房相比,一個金耳艙占地約36平方米,大約兩個房間大小。可靈活移動,“家門口”可種植,尤其適合盤活閑置土地資源。通過智能設備調節,可以擺脫“靠天收”。
朱夢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36平方米的金耳艙放置2000個菌棒,單茬產量可達4000斤左右。一年可種植10茬金耳,收入可觀?!?/p>
數智化新模式種植模式,就像一個微縮版的智能植物工廠。據悉,這里可種植金蟲草、杏鮑菇、鹿茸菇等食用菌,還能拓展到葉菜和芽菜的種植。
“現代的新農人,不僅要‘會種地’,更會動腦筋?!饼垙R村村民陳友蘭眼看著在村里的“金耳房”拔地而起、長出了“金疙瘩”,而且,在空調房中就能遙控管理。她說,以前,天氣再熱“雙搶”也要在地里忙活,現在的科技真厲害,在家里就把“莊稼”種出來了。
目前,龍廟村已經建設了10個智能方艙,其中首批試種的兩個方艙的金耳即將迎來收獲。這種智慧種植模式的探索實踐,也是蚌埠市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它不僅讓原本嬌貴的珍品跨地域茁壯成長,長出致富的“金疙瘩”,更探索出一條利用高新技術盤活閑置資源、實現農業高效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為地方特色產業升級和農民增收注入了強勁的科技動能。(周芳林 王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