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懷遠縣常墳鎮徐梅村圍繞 “紅色鑄魂?鄉村振興”主題,組織開展 “三個一”紅色教育活動。7 月 2 日,駐村工作隊與蚌埠學院團委聯合組建的 “星火傳承”暑期實踐隊,實踐隊一行4人,在鄉村振興專干的陪同下,走進常墳頤壽苑養老中心,與 96 歲抗美援朝老戰士常正福進行面對面交流。
紅色基因 對話傳承。在敬老院房間內,常正福老人用布滿老繭的手比畫著當年的運輸路線:“我們后勤部隊就是前線的 ‘移動糧倉’,美軍飛機炸斷公路,我們就人背肩扛送彈藥!”作為志愿軍后勤戰士,老人參與多次戰役物資保障,親身見證 “打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暑期實踐隊隊長李悅悅在筆記中寫道:“常爺爺的講述讓我明白了后勤保障是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上甘嶺坑道里的彈藥,是他們用血肉鋪就的生命線?!?/p>
青春力量 實踐賦能。駐村工作隊與校團委聯合創新實施 “三個一”實踐工程:口述歷史存檔。隊員們為老人錄制 1 小時訪談,完整記錄后勤保障細節,形成影音檔案。同時,還進行了紅色墻繪創作。美術學院師生耗時一周完成《鋼鐵運輸線》壁畫,通過冷色調戰場與暖色調人物對比,再現風雪夜運糧場景。馬克思主義學院將訪談轉化為 5 節思政微課,納入“行走的思政課”體系。
蚌埠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隊計劃完成 “紅色記憶檔案盒”,內附訪談錄、壁畫拓印和《新時代青年宣言》。隊員徐志偉表示:“我們會把常爺爺的故事做成短視頻,讓更多人了解后勤英雄?!?/p>
鄉村振興 紅色賦能。此次活動是徐梅村 “紅色引擎” 工程的開篇。工作隊已與蚌埠學院簽訂協議,將建設“大學生紅色教育實踐基地”,推行“理論 + 調研 + 實踐”培養模式。重點推進三大工程:打造紅色文化廣場,建設 VR 體驗館,重現常正福戰斗經歷;建設支前扁擔紀念館,整合支前文物與后勤裝備,打造皖北紅色地標;開發紅旅融合項目,通過 “跟著扁擔走徐梅” 路線,串聯紅色教育、生態農業和非遺體驗。(杜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