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坐落在淮河畔的禹會區馬城鎮草寺村又迎來了新的一天,薄霧尚未散盡,沿著新硬化的村莊道路前行,一座座農宅錯落有致,家家戶戶門前花壇里的月季開得正艷,幾戶村民家墻上的“美麗庭院”星級牌格外醒目,村中“易風亭”上的三個大字在朝陽里熠熠生輝,這座山水田園間的鄉村,正迎來文明碩果最飽滿的收獲季。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草寺村捧回了“全國文明村鎮”這一金光閃閃的“國字號”招牌。
田園村莊織出新錦
禹會區馬城鎮草寺村位于206國道禹會區馬城行政中心以東,西有淮河,東有天河,北有涂山。兩面臨水、一面臨山,水資源豐富,田園氣息濃厚。該村有村民340戶、1088人,耕地1831畝,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為生,其他收入來源主要靠外出務工。在經濟社會發展穩步前進的同時,草寺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在持續加強。2020年以來,先后獲評“市級文明村”“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范村”“省級森林村”“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級衛生村”等殊榮。
特別是近年來,草寺村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積極向上級爭取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得到省市區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修建拓寬了村莊道路,改造了低洼地,建設了橋梁,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生產出行更為便捷。村莊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大家的日子也更有奔頭了。
文明鄉風浸潤民心
村子里的易風亭總是最為熱鬧,平時沒事,大家都喜歡聚到這里,體現出對文明新風的遵從。的確,文明村鎮的創建歷程,如同一場潤物無聲的甘霖,不僅使村莊的“面子”煥然一新,更讓“里子”——村民的精氣神與文化自信蓬勃生長。
草寺村注重發揮文明實踐站作用,常態化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村里的紅白喜事都由紅白理事會出面“管理”。村民組長、村民代表、“兩委”干部、全體黨員,與村紅白理事會都簽下承諾書,帶頭倡導婚育新風尚、帶頭抵制高額彩禮、帶頭不搞大操大辦、帶頭杜絕鋪張浪費。近兩年該村不再出現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不良現象。彰顯強化移風易俗宣傳、抵制低俗風氣的舉措富有成效、深得民心,文明新風的種子已然深植這片鄉村沃土。
小村莊涌動大能量
當人居環境的精心雕琢、文明鄉風的悉心培育與鄉土文化的深情守望緊密相融,古老的田園便能生長出屬于新時代的、既承載鄉愁又充滿希望的詩篇。
作為鄉村振興事業的領航者,村“兩委”把加強班子建設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堅持學習培養為先,每月定期組織開展集中學習和相關研討。著力健全完善黨支部議事決策機制和工作機制,堅持“三會一課”“一述兩評三議事”以及黨建引領“243”鄉村治理模式等制度,引導廣大黨員始終做到“身在小村莊、心向黨中央”,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鄉村全面振興賦能。
暮色四合,村里的文化廣場亮起燈火,村民們踏著歡快的節拍跳起了廣場舞,這塊鑲在山水間的“全國文明村鎮”牌匾,不僅閃耀著顏值蛻變,更回響著易風亭里的鄉約新聲、映照著黨群攜手踏出的振興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