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懷遠縣常墳鎮徐梅村前陳組魚塘車來車往,陳佳樂正忙著打包魚苗。這個1997年出生的年輕人,以軍人鐵骨和黨員擔當,在 60 畝水面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
軍旅淬煉,青春底色鑄堅韌。陳佳樂10歲時父親去世,母親也離開了他,不得不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高中畢業后,他投身軍旅,體能訓練跑壞一雙雙戰靴、戰術訓練磨穿一副副手套,軍營生活把青澀少年鍛造成堅韌硬漢。退伍返鄉時,行囊里裝著7雙磨破的作戰靴,印證著他的鐵血軍旅生涯。面對沿海企業的挽留,陳佳樂攥著爺爺奶奶的照片說:“我得回家守著他們?!?/p>
黨徽閃耀,荒塘變身希望塘。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陳佳樂找到村黨支部:“我想在村里養魚?!贝妩h組織經反復研究,決定支持這個有干勁的年輕人,幫他流轉了60畝魚塘??尚率謩摌I談何容易?村黨組織幫他聯系村里養魚能手陳師傅,與他結對幫扶。陳佳樂白天跟師傅學調水改底,晚上啃《淡水養殖手冊》,3 個月記滿 4 本筆記,終于掌握“四大家魚”及鳊魚、鱖魚養殖技術,將荒塘打造成 “希望塘”。
頭雁領飛,振興藍圖照前路。2024 年 5 月陳佳樂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入黨宣誓時,佳樂特意穿上那身迷彩服。那一刻,他心里也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鄉親們一起干!他牽頭組建了技術幫扶小組,免費開放魚塘教學觀摩。脫貧戶陳大叔跟學養鱖魚,畝產增收 3000 元。陳大叔逢人就說:“這孩子比我親兒子還上心!”夏夜板房里,陳佳樂的筆記本夾著爺爺奶奶照片,扉頁寫著 “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如今他又發起“魚苗成長計劃”,正和妻子籌劃智慧漁業大棚。
從退伍兵到創業黨員,佳樂印證著:鄉村振興沃土上,奮斗者自能把荒灘變金塘。當更多“陳佳樂”扎根鄉土,便是鄉村最蓬勃的希望。(杜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