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作為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務居民的前沿陣地,如何提升社區服務效能、優化社區治理模式,始終是基層治理的核心命題。蚌埠市蚌山區青年街道中平社區積極探索“虹號”黨建品牌,全力推行“‘融’‘匯’‘貫’‘通’工作法”,通過深度融合資源、廣泛匯集智慧、精準貫穿服務、全面疏通民意四大路徑,逐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注入新活力。
資源“融”合,構建多元共治生態體系
以激發社區治理內生動力為目標,構建起“核心引領團隊+多元參與主體+豐富主體活動”的治理架構。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打造集政務服務、便民服務、文化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整合轄區內企事業單位、商戶、物業、社會組織等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推動各類主體深度參與社區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多元化服務模式,全方位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為增強社區凝聚力,中平社區聯合安徽明鈺律師事務所、中環水務、蚌埠新奧燃氣有限公司、青年衛生服務站等多家單位,創新開展惠民政策宣傳解讀、健康義診、家政服務等便民項目,同時廣泛征集居民對社區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切實推動社區資源從“零散分布”向“集成共用”轉型升級。
智慧“匯”集,激活基層治理創新動能
社區治理面臨的問題錯綜復雜,居民需求也日益增多。為提升辦事效率和治理水平,中平社區號召心理咨詢師、社會組織負責人、居民代表、黨員干部等各領域專業人士組建“社區治理專家庫”,集體議事商討解決居民難題,為基層治理注入智慧和力量。不久前,青年小區發生一起因衛生間管道破裂漏水引發的鄰里糾紛,雙方各執己見,矛盾一度激化,鄰里關系陷入僵局。小區樓棟長作為經驗豐富的老住戶,主動介入調解。憑借對鄰里情況的熟悉和耐心細致地溝通,經過多次協調,最終促使雙方達成和解。這一案例生動展現了居民從“被動接受服務”到“主動參與治理”的角色轉變,也彰顯了智慧匯集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服務“貫”穿,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脈絡
為精準把握居民需求,中平社區創新推行“三張清單”工作法。通過入戶走訪、線上收集、居民議事會等多種渠道,全面收集居民在生活服務、環境改善、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各類訴求,并進行系統梳理,形成詳細的“需求清單”。網格員充分發揮“一線哨兵”作用,在日常巡查走訪中主動傾聽居民心聲,真正實現與居民“零距離”接觸,確保需求收集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在線上,社區建立網格微信群,搭建起“云端溝通橋梁”,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讓居民隨時隨地都能便捷地表達訴求,大大提高了需求收集的效率和覆蓋面。此外,社區還搭建了民主參與、平等對話的居民議事會平臺,定期組織居民代表、社區工作人員、物業人員、社會組織代表等共同參與。議事會上,各方圍繞社區熱點難點問題、重大事項決策等展開深入討論,充分聽取居民意見和建議,推動居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實現需求收集與解決的良性循環。
民意疏“通”,構建閉環管理服務體系
為確保居民訴求得到及時、高效解決,中平社區建立了“收集—研判—辦理—反饋”的全流程閉環工作機制。對收集到的居民訴求,社區第一時間進行分類梳理、分析研判,根據問題的復雜程度和性質,明確責任主體和解決路徑,確保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同時,社區實行“問題解決滿意度回訪”制度,通過電話回訪、入戶走訪等方式,對已辦結事項進行“回頭看”,及時了解居民對問題解決結果的滿意度。對于居民不滿意的事項,深入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解決方案,持續跟蹤整改,直至居民滿意為止,真正實現服務與需求的精準匹配,切實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融’‘匯’‘貫’‘通’工作法”的深入實施,使中平社區的治理力量不斷壯大,治理效能顯著提升,民生服務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出擊”的轉變,真正做到了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