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蚌埠市龍子湖區東升街道創新打造“社區微慈善”模式,以“小而美”的公益生態激活社會救助“神經末梢”。通過發動居民、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以小額捐贈、志愿服務、資源對接等輕量化形式,為困難群體提供“滴灌式”精準幫扶,同步構建基層治理與慈善文化融合的新模式。
優化實體陣地:打造家門口的慈善服務樞紐
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微慈善服務站”,集成政策咨詢、救助代辦、資源對接等一站式服務,實現困難群體需求“一門式受理、一條龍解決”。同步改造社區公共空間,增設臨時救助物資儲備室與心理咨詢室,為困難群眾提供物資幫扶與心理疏導服務,實現“物質+心靈”雙重救助。
拓展線上平臺:構建指尖上的慈善生態網絡
依托社區宣傳欄、電子屏等傳統陣地,結合新媒體平臺,發布慈善活動動態、幫扶案例及先進事跡,形成“線上+線下”立體傳播格局。在社區線上平臺開設“社會救助”專欄,實時更新政策解讀、項目進展與需求清單,居民可通過手機端一鍵了解救助信息、報名志愿服務,讓公益參與突破時間空間限制。
激活鄰里網絡:培育有溫度的社區慈善細胞
以“鄰里溫馨角”為載體,定期舉辦“鄰里故事分享會”“慈善手工工坊”等沉浸式活動,將慈善元素融入社區文化生活,引導居民從“陌生人”變為“公益合伙人”。定期開展“困難幫扶經驗交流會”,鼓勵鄰里分享精準救助心得;組織“愛心義賣”“閑置物品置換”等活動,將收益全額用于困難群體救助,推動“熟人社會”與“慈善互助”深度融合,形成“小事不出樓、難事共協商”的自治氛圍。
完善激勵機制:樹立可觸摸的慈善榜樣坐標
設立“社區救助之星”榮譽體系,對在慈善幫扶中表現突出的個人與團隊給予證書表彰、事跡展播等激勵,通過社區公示欄、公眾號專題報道等渠道廣泛傳播典型案例。以“身邊人講身邊事”的方式,讓“微慈善”可見可感可參與,激發更多居民從“旁觀者”轉變為“行動者”,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慈善新風尚。
社區微慈善是新時代社會救助的“毛細血管”。未來,東升街道將持續優化、精準滴灌、溫情傳遞,讓“微慈善”真正成為連接民生需求與社會力量的“情感橋梁”,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中實現基層治理與文明風尚的雙向提升。(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