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沙漏即將流盡,是選擇在冰冷的儀器間苦苦掙扎,還是在溫暖的陪伴中從容謝幕?
“安寧療護”,這種新的療愈方式正在重新定義醫療的邊界。這里,沒有對死亡的執著對抗,只有對生命的專注撫慰。這里,疼痛被溫柔化解,遺憾來得及彌補,未完結的愛找到歸宿。
“安寧療護”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醫療實踐,正改變著一些人面對死亡的方式。它不加速死亡,也不徒勞延長痛苦;不是恐懼逃避,而是守護尊嚴,體面告別。
歌聲里的告別——被音樂溫暖的生命終章
清晨的陽光斜入病房,又是新的一天。湖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鄭潔的腳步聲很輕,她正在為一位老人調整靠枕?!皠⒛棠蹋蛲硭煤脝??今天有沒有胃口?”鄭潔語氣溫和,滿臉笑意。見老人精神不錯,鄭潔還動作嫻熟地打開了手機,播放起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像在照顧自己的祖母。老人聽到熟悉的歌聲,情不自禁地跟唱,微微笑意浮現。
這里是安寧療護病房,一個沒有刺鼻消毒水味道的地方,一個允許生命慢慢凋零的港灣。在這里,時鐘的指針似乎走得更慢一些,醫護人員不是在和死神賽跑,而是在陪伴生命完成最后的綻放。
93歲的劉奶奶是位令人敬仰的老八路,年輕時戎馬報國,晚年仍堅持捐資助學。淋巴瘤的折磨讓這位堅強的老人日漸衰弱,病痛的煎熬和希望的消逝,讓她的情緒變得焦躁不安,連最親近的家人都感到無措和委屈。
剛住進安寧療護病房時,劉奶奶顯得難以接近。當醫護人員了解到劉奶奶過去喜歡唱歌,一個溫暖的計劃悄然成形。
湖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劉林和康復醫生,根據劉奶奶的情況,決定對她進行音樂治療。音樂治療是一門跨心理學、醫學、康復學等多個專業的新興交叉學科,通過各種音樂元素來達到恢復或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醫護人員一起圍坐在老人身邊,用非常溫柔的聲音和老人交流,隨后和老人一同唱起她所熟知的紅歌。
《閃閃的紅星》《南泥灣》《打靶歸來》……一首首承載著老人青春記憶的歌曲在病房中回蕩。
“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老人在生命將至終點時放聲歌唱,聲音雖然微弱,卻飽含深情。那一刻,午后的陽光為老人鍍上一層金色的光暈,仿佛時光倒流,大家看到了那個英姿颯爽的女戰士,看到了她為理想奮斗的青春歲月。歌聲中,老人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眼中閃爍著久違的光彩。
音樂治療帶來的變化十分明顯,劉奶奶情緒逐漸變得溫和,一向堅強嚴肅的她也流露出對家人溫柔眷戀的一面,帶給親人很大安慰。
幾天后,劉奶奶進入臨終狀態,但她始終握著女兒的手微笑著。直到呼吸心跳停止,老人未再進行任何搶救,安然離世,神態安詳。
好好說再見——為“旅程”畫上圓滿句號
安寧療護病房,像一個溫馨的家。柔和的燈光、舒適的沙發,還有窗臺邊可愛的小花。這里的醫護人員不再步履匆匆,護士們不會換完藥就離開,而是會多停留一會兒,握握患者的手,聊聊天。醫生查房時,不再只是翻看病歷、調整用藥,而是會坐下來,認真聽患者說說心里話。疼痛管理團隊24小時待命,確保患者不受劇烈痛苦的折磨。心理咨詢師和志愿者也會定時探訪,幫助患者和家屬面對生死議題。
2024年冬天,湖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安寧療護試點中心收住了84歲的陳敬尚(化名)老人,這是一位肺癌轉移的病人,疼痛、胸悶,咳嗽、腹脹等不適感越來越重,除了有睡眠障礙、焦慮、譫妄等癥狀,肺癌骨轉移已經壓迫了陳敬尚的脊髓并引發截癱,癌細胞啃噬骨頭,讓他痛不欲生,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
“我不怕死,我是怕生不如死?!崩先说倪@句話猶如重錘敲在醫護團隊人員的心上。安寧療護團隊通過芳香療法、癥狀控制、針灸、鎮痛藥等方法為陳敬尚緩解疼痛,讓他可以睡上完整的覺。護理員按時給他洗頭發、2小時翻身一次、擦拭身體、護理口腔、剪指甲,此前他身上如雞蛋大小的壓瘡也得以痊愈。
“剛來的時候,他每天都會問我,‘醫生,我還能活多久?’”安寧療護中心的病區主任孫長紅回憶起陳敬尚印象深刻。起初,這位患者情緒激烈,有些拒絕接受現實,甚至對家人發火。但在安寧療護團隊的陪伴和鎮痛治療下,他逐漸平靜下來,開始整理自己的老照片,給外孫打視頻電話,甚至和多年未聯系的朋友和解。
“后來他說,如果能早點接受這個事實,或許不會浪費那么多時間在憤怒和恐懼上?!睂O長紅告訴記者,“安寧療護”有時也像是“生”與“死”之間的緩沖區,讓患者和家屬都能更平靜地對待死亡?!昂芏嗷颊叩阶詈螅牟皇瞧孥E,而是被聽見、被記住?!?/p>
嚴冬的一個下午,在注射止痛藥后,陳敬尚說他想回家了。家人陪同他辦理了出院手續。出院前,陳敬尚的女兒給安寧療護病區的護士們每人編織了一頂帽子,感謝大家對老人的照顧,讓他沒有受到病痛的過多折磨。
之后,醫護人員定期電話聯系和上門隨訪,不久便得知陳敬尚于一個凌晨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離世。安寧療護團隊的醫護人員還為患者家屬進行了哀傷輔導和心理支持。
城市的探索——讓生命溫暖謝幕
2023年6月,蚌埠市作為國家第二批安寧療護試點市,確定了蚌埠市第二人民醫院、蚌埠市第四人民醫院、龍子湖區湖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六家醫療機構為蚌埠市開展安寧療護服務的定點醫療機構。蚌埠市還出臺了《蚌埠市安寧療護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將安寧療護納入醫保支付試點,使部分鎮痛、心理疏導項目可報銷,切實減輕了患者經濟負擔。
蚌埠市衛健委中醫藥發展服務管理科科長王健介紹,作為試點城市之一,蚌埠市近年來大力推進臨終關懷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臨終關懷服務模式,取得階段性成效,初步形成“醫院-社區-居家”三級聯動服務體系。6家安寧療護定點醫療機構共設床位102張,累計服務安寧療護病人185人,患者滿意度達95%。試點單位平均住院日費用較普通病房降低30%左右,避免過度醫療。
蚌埠醫科大學在護理學專業開設《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課程,將相關內容嵌入臨床醫學專業課程,為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市衛健委爭取全國安寧療護人才能力提升培訓項目,已培養合格專業人員40余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湖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劉林在2024年長三角地區安寧療護優秀服務案例評選中斬獲優秀獎,展現了蚌埠市的服務水平。此外,蚌埠市還成立了蚌埠市安寧療護專家委員會,制定《蚌埠市醫療機構安寧療護收治準入標準(試行)》,有力促進了服務的規范化發展。
破局之道——系統應對挑戰,構筑安寧療護新生態
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深入分析發現,蚌埠市安寧療護工作仍面臨諸多深層次問題。
“生命至上,不僅意味著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也意味著尊重自然規律,讓每個人都能有尊嚴地離開。”市衛健委黨委委員、副主任黃鶯介紹,安寧療護在蚌埠市的發展目前還面臨諸多深層次的挑戰,公眾對安寧療護的認知度普遍不高,受傳統文化影響,患者常抱有強烈的求生本能,家屬則擔心選擇安寧療護會被視為“放棄治療”或“不盡孝道”。這種認知偏差導致許多終末期患者放棄安寧療護服務,轉而選擇過度治療,不僅增加痛苦和經濟負擔,也違背了安寧療護的初衷。
發展的欠缺還在于服務供給方面也存在明顯的結構性矛盾。部分醫療機構重治療輕護理、忽視人文關懷的現象較為突出,個別定點機構服務能力與患者需求之間有差距。還有人才隊伍建設也亟待加強,專業人才儲備不足,團隊建設尚不完善等。
從人口發展視角看,安寧療護的社會價值日益凸顯。2024年,蚌埠市死亡人口約1.6萬,其中70%歸因于慢性病。按每個逝者影響4位親屬、10位朋友計算,每年約有6.4萬人經歷喪親之痛,64萬人經歷喪友之痛。這已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
黃鶯表示,未來發展中,蚌埠市發展安寧療護事業將著重從三個方面發力,持續擴大服務供給,動態調整定點機構,推動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開設安寧療護病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實現縣區全覆蓋。其次是創新服務模式,如改進疼痛評估流程、探索中藥貼敷緩解癌痛技術、推出臨終心愿達成計劃等人文舉措。另外,還要深化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安寧療護專家委員會作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提升專業水平。(陳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