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下達批復,同意將五河縣順河老街列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這條依河而建、擁有百年歷史的商業老街,曾是清末至解放初期的城市商業中心,享有皖北“小上?!敝雷u。如今,順河老街正本著“修舊如舊”原則,致力于還原其明清時期的歷史風貌,為五河文化旅游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依水而興
百年商街的繁華印記
順河老街的興盛與水密不可分。清代縣志記載的五河八景之一“東溝漁唱”,正是老街發跡的起點。彼時,小東河(古稱“東溝”)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天然漁港,漁民上岸交易逐漸形成集市。到清末,這里已發展為重要的貨運碼頭,糧食、木材、毛竹等物資在此集散。
民國初期,五河憑借五水交匯的水路優勢,成為上海、廣州、天津等地商人采購農產品的首選之地,一度成為皖東北農產品的集散中心。小東河沿岸碼頭林立,東橋口作為裝卸糧食的主碼頭,與板橋東、水巷、雷巷等小碼頭共同支撐著繁忙的水上貿易。
順河街上糧行鱗次櫛比,如陳萬興、鄧九和、丁正昌等,鼎盛時期大糧行發展到70余家,小方子行亦有4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五百人。據史料記載,當年僅代蚌埠寶興面粉廠購小麥,旺季每日可達1500包,年糧食貿易量最高曾達4萬石(約6000噸)。糧食貿易的繁榮帶動了周邊各行各業的發展,和興隆雜貨店、信誠布莊、萬安堂藥店、大同客棧等商鋪生意興隆。街上烤饅頭、糖葫蘆、小燒餅的叫賣聲此起彼伏,白天人流不息,夜晚燈火通明,呈現出“小上?!钡姆比A景象,這種盛況持續了近四十年。
漫步在順河老街,青磚小瓦、重梁掛柱的明清徽派建筑給人以深刻印象。這些建筑多呈“前店、中院、后堂”的院落式格局,配以精美的檐口瓦、馬頭墻磚雕和飛檐斗拱設計,延續著百年老街的建筑風貌。當年的陳萬興糧行、丁正昌糧行等不僅生意興隆,其建筑也頗為講究,彰顯著主人的財力和地位,為今天了解五河縣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文脈悠長
民俗風情的皖北畫卷
順河老街不僅是商業重鎮,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五河縣本身就擁有安徽歷史上諸多“第一”,如第一條公路、第一輛汽車、第一座教堂等,為老街的文化底蘊增添了厚重的一筆。
關于順河老街的民間傳說也頗為生動。據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途經順河街碼頭遇風浪,認為是淮河龍君作祟,于是在順河老街北端崇河邊設“拜龍臺”祭拜,方才風平浪靜。此俗在民國初年尚有遺存。黃靄堂雜貨店、陳萬興糧行發家的傳奇故事,以及名妓賽金花曾到訪的傳說,都為老街增添了歷史色彩。
老街的民間藝術活動豐富多彩。端午節的龍舟大賽、七月十五的荷花燈、元宵節的各類民俗表演,都展示著五河人的生活情趣。正月十五尤為熱鬧,“撂火把”“打秋千”“舞獅子”等活動紛紛登場,各商行都會出節目參與,碼頭工人舞龍,鐵匠鋪表演河蚌精,糧行的大頭娃娃,飯店的旱船,形成盛大的民俗巡游。
老街的手工業也獨具特色。如“義和釣店”,其魚鉤種類繁多、質量上乘,新中國成立前年產便達三十余萬把,銷往省內外;“程氏魚鉤店”亦享有盛名。陳家、鐘家、張家等篾匠店制作的漁具精巧實用,深受客戶喜愛。民國年間,陳德貴在順河老街開設縫紉店,制作的“八團花馬褂”、鑲邊旗袍等也曾聲名遠播。順河老街的飲食文化受淮揚菜系影響,講究“熱”“爛”和“色”“味”俱全,“羊肉燒馓子”“鯰魚燒粉皮”等特色菜肴至今令人回味。
煥發生機
古韻老街的時代新篇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順河老街也歷經了興衰沉浮。1938年起日軍轟炸使縣城房屋毀壞過半,順河老街作為重災區,商鋪大多被毀,繁華不再。抗戰勝利后雖有所恢復,但已元氣大傷。新中國成立后至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水路運輸的再度重要,順河老街迎來了第二次興盛期,客運和貨運的繁忙使其重現活力。
如今,這條承載著幾代五河人記憶的老街,其核心街區格局得以保留。部分清末民初的建筑遺存,如黃靄堂雜貨店、鄧九和糧行(部分)、張家干果行等仍在,東橋口碼頭的36級石階雖被掩埋但也因此得以保存,板橋頭的一塊清朝石碑被打撈出來立于橋頭。更為可喜的是,隨著水利條件的改善,曾經一度淤塞的小東河重又煥發生機,為老街的保護性改造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獲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為順河老街的保護與建設指明了方向。新的修復與建設將嚴格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力求還原歷史原貌。一品大員胡錦棠大宅,以及當年的富商九和糧行、丁家糧行等都將在原址上進行重建。街頭巷尾將通過藝術再現的手法,生動展示“東溝漁唱”“板橋映月”、古碼頭、民歌戲臺等景觀,展現皖北古樸的民生民俗風情。
順河老街的保留、小東河的復活以及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的確立,被當地視為“三個難得”。這條充滿徽派韻味的老街,正帶著五河人的深情記憶和外來游客的期待,逐步清晰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未來,它將在促進五河縣城多元化、科學化建設和旅游事業發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續寫屬于這座皖北小城的百年傳奇。(王立春 沈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