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茨淮新河與芡河之間的安徽省懷遠縣蘭橋鎮淡水資源豐富,發展種養殖業條件得天獨厚,蘭橋鎮黨委、鎮政府想方設法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以農民增收為支點,撬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了經濟可持續發展,走出一條農民富裕、社會和諧、村莊美麗的鄉村振興康莊大道。
“特色產業的培育一定要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最怕趕鴨子上架!”蘭橋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靠近芡河的幾個村水資源豐富,村民也有豐富的魚蝦養殖技術,鎮里就引導大家大力發展蝦稻共生種養業,每畝稻田每年可增加收入3000多元,全鎮九千余畝蝦稻共生種養田,每年可幫助農民增加收入2880余萬元;而針對靠近茨淮新河北大堤的村莊,則積極引導農民利用四千余畝的石榴林,發展林下藥材種植,每年每畝地可增加收入2000余元,全鎮農民每年靠石榴林下種植中藥材增加收入840余萬元。此外,還有一些村莊的農民有扎實的養牛經驗,該鎮就引導這些村農民利用秸稈發展肉牛飼養業,走秸稈變肉之路,如今,每年出欄肉牛達2400余頭,可幫助農民增收1200余萬元。
除了直接的種養殖收益,蘭橋鎮還想方設法為農民開辟更多的賺錢門路。
隨著大中型農機具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使用和土地流轉面積的不斷擴大,蘭橋鎮剩余勞動力呈逐年增多的趨勢,組織剩余勞動力務工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另一個重要途徑。該鎮結合本鎮實際情況,動員引導有識之士領辦創辦勞務公司,為農民就近務工和外出務工拓寬道路。蘭橋鎮先后成立了海峰勞務公司、聯兆勞務公司等10多家勞務公司從事人力資源工作,每年組織近兩萬人(次)剩余勞動力務工。各勞務公司每年在有序向外輸出剩余勞動力的基礎上,積極與蚌埠市三縣六區企業對接,安排農民近千人(次)到本市企業就業,人均年收入六萬余元。此外,當地的160多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當地招聘農作物種植管理人員近千名,人均年收入近三萬元。該鎮還舉辦多種多樣的技能培訓班,為外出務工農民增強技能。據統計,目前該鎮務工人員平均每人每年可增加工資性收入五萬余元。
為了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二、三產業增加收入。蘭橋鎮多措并舉做活土地流轉這篇大文章,該鎮總結楊圩村土地整村流轉的經驗,引導其他村推行土地規模流轉,讓部分農民擺脫土地的束縛,輕裝從事務工經商辦廠等事業。近三年來,蘭橋鎮規模流轉土地萬余畝,農民坐在家里每畝土地可收流轉費千元左右。該鎮的160多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小規模流轉土地共有三萬余畝,目前全鎮農民的大部分土地流轉,三分之二農戶不再從事農業生產。據估算,蘭橋鎮土地流轉給農民每人每年帶來直接和間接收入36000余元。
隨著智慧農業的發展,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滴灌蔬菜、噴霧澆灌瓜果、智能測試土壤的酸堿度、微量元素等在蘭橋鎮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如蘭橋鎮蘭橋村銘揚家庭農場種植的大棚西瓜和大棚花卉,使用智能控濕、噴灌滴灌相結合新技術,提高了瓜果和花卉的產量質量,每畝比一般瓜果田增收2000余元。據統計,全鎮智慧農業每年可幫助農民多增收400余萬元。
農民外出務工后,眼界開闊了,思路清晰了,創業有興趣了。該鎮根據當地部分農民有一技之長的實際,因勢利導引導有識之士創業致富,青年農民陳益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陳益民有生產拖把的技能,鎮村干部主動上門引導他興辦拖把廠,大規模生產各類拖把,讓鄉村小拖把走進“北上廣”大都市。他創辦的益民家拖把廠,常年用工30多人,每人每年工資在三萬元左右。近三年來,蘭橋鎮有120多名農民在當地興辦各類企業,吸收兩千多名村民家門口就業。
懷遠縣蘭橋鎮多維度幫助農民增收,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走出了一條“農民不務農、收入連年增”的新時代致富之路。近三年來,蘭橋鎮農民收入以10%的速度逐年遞增,成為鄉村振興路上農民收入年年增長的一顆璀璨新星。(楊亞非 施廣平)